本文原标题:《多维度监测是“有效”诊改的基础》
2022年10月,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诊改专委会专家、省内外专家,对本省国家、省“双高”建设单位,以及部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已运行三年的职业院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省级复核评审。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省级复核,诊改复核结论为“有效”。这也是对该校全面诊断与改进工作取得成效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对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直以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都十分重视教学诊改工作,在2016年成立了专门的负责部门,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为方针,开展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内核的“两个5+三个2”全要素、网络化、联动型质量保证体系。
五个层面入手构建诊改运行长效机制
如何理解“两个5+三个2”?该校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处林喜扬主任向麦可思研究介绍,“两个5”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五纵五横”,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以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五纵五横”形成网络、联动架构。
在这样的框架下,学校进一步推进“三个2”强化质量保证效果,也就是“两力两督两平台”。其中的“两力”指“内驱力”和“支撑力”。“内驱力”是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这一内控机制,把诊改工作融入部门绩效目标考核,用重点项目带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式来触发;同时通过培养全员质量生成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质量内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营造内部质量文化作为质量保证的“支撑力”。“两督”是指督导和督学机制,以这两个机制作为保障,再用第三方的质量保证系统和质量管理数据平台两个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问题诊断。
为了保证诊改工作的落地实施,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构建诊改运行长效机制。
首先在学校层面,着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层层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了目标任务,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订年度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组织制定各项子规划,最终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各院系发展规划、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师生个人发展规划相互支撑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梳理了机构职能,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修订制度,明确各教学与行政单位工作职能,推进各项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效率;三是按照“工作需要,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结合“三定”方案,定编定岗定责,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四和五就是前面提到的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内控机制,建立质量文化,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环境。
在专业层面,重视优化专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三类标准。一是制订专业建设类标准,以“产业分析、专业评估、整合资源、集群发展”的思路,梳理专业群建设内涵,优化专业群发展目标,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制订专业(群)发展类标准,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分级发展构建“1+2+4”“雁阵型”分级发展体系;三是制订专业运行类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资源配置、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考试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在课程层面,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是构建专业群课程标准,推进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形成以“基础通用+方向自选+能力拓展+证书试点”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跟“校-省-国家(世界)”三级竞赛体系和“基础层+提升层+精英层”三层叠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融合;二是推进赛教融合实施标准,按“三环节九步骤”的竞赛资源转化路径,把竞赛考核点颗粒化为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仿真素材和实训设备等,真正实现赛教融合;三是建设多形式教学模式,比如建立专业群内“任务工单、项目工单、企业工单”的递进工单资源,实施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相互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工单制教法改革、多师同堂教法改革,等等。
在师资层面,重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设置组合型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师德师风建设类标准,工作业绩考核类标准,师资发展类标准。三类标准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引领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最后,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部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生源类型、培养地点、培养年限、培养课程、培养途径、实践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等多个维度,不断创新“一主线、双主体、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双元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融入产业发展,共建共享资源,构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岗课赛证”互融相通、“学做用创”能力进阶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且一直在实践和探索“三阶七维”的“智慧工匠”进阶培养体系。
搭建独具特色的“四全四多”评价体系
在学院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教学质量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四全四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据了解,所谓“四全”,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开展“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在学期(期初、期中、期末)、课程(课前、课后)开展的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形成“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互评、领导评价和企业评价,实现评价在维度、视角、层次上的“全方位”;评价对所有课程、所有任课教师实行“全覆盖”。
“四多”评价过程,则是指建立“多类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预设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等;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评价、数据分析评价、考核结果评价、即时跟踪评价等,在线上同行、领导、学生测评和线下督学、督导听课、巡查的基础上,增加线下学生座谈、线下同行听课等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社会评价等,从而得到“多维度”评价结论。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来源:《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3质量年度报告》。
在组织评价过程中,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办学情况,还按照不同类型课程、不同参评者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形成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指标库,丰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校利用大数据方法,分析、挖掘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结果-诊断-改进-反馈”不断循环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在持续开展“全过程全方位”教学监测与诊改工作中,学校还建立起了督学与院(校)系二级督导机制。在已经开展二级督导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成立学校督学办公室,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教学进程与教学状态,推动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规范发展。
督学和各级督导员深入到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过程监测、督导和巡查,对年度教学督导情况、线上问卷调查情况、学生成长监测报告、质量评价情况等内容解读与数据分析。
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发布教学质量督导简报,通报教学督导工作情况,及时组织二级学院召开教学监测与诊断的反馈会议,通报监测情况,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林喜扬表示,通过对获得的教学、培养监测数据的诊断,学校可以判断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专业(群)结构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的支撑度、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群)知识能力需求的契合度、用人单位、社会、政府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等,较好地推动学校制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质量监测需要更多观察维度
质量监测是开展诊改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持续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监测,从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三方面着手,开展多维度监测,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化报告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来自第三方的外部质量保证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引导和督促学院形成了自查自省自律的质量保障机制。
林喜扬主任还谈道,特别是近年来自第三方评价在质量监测上两个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使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和创新性有了更多的观察维度。
“一是开展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全方位监测。专业群是不同于以往的以专业为主体的监测对象,大大方便了学校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为下一阶段改进专业群建设水平提供了方向。二是全过程性的人才培养数据分析,从新生入学到在校的一二三年级,以及到毕业当年和毕业中长期跟踪,可以分析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期望、诉求和发展目标的变化情况,对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帮助。”
此外,林主任提到,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新生生源构成情况比较复杂,有单独招生、高考、五年专等,不同类型生源对教学模式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年学校在第三方评价质量监测中还引入了多维数据分析。“如果能根据不同生源进行长期的分类跟踪,再去考察不同生源毕业时的发展状况,对学校针对性开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将有更积极的意义!”林喜扬说。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