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宋继彬教授Chem. Biomed. Imaging | 活体光学与光声成像:机遇与挑战
2023/4/24 14:09:48 阅读:158 发布者:
英文原题:Optical and Photoacoustic Imaging In Viv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通讯作者:Huanghao Yang (杨黄浩), Jibin Song (宋继彬)
作者:Xuan Zhang, Ying Wu, Lanlan Chen, Jibin Song, and Huanghao Yang
背景介绍
光学成像和光声成像作为解构分子信息和研究活体内相关生物分子过程的有力工具,具有无创性、实时性等多种优势,在活体生物医学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在可用于光学及光声成像的探针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何设计具有最佳荧光或光声成像性能的探针来动态观察体内的生物过程仍然面临着挑战。
近日,杨黄浩教授/宋继彬教授课题组在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Optical and Photoacoustic Imaging In Viv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展望文章,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用于光学及光声成像的探针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论述。
文章亮点
在本展望研究中,作者首先分别讨论了光学成像及光声成像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可用于活体光学及光声成像的典型造影剂的设计原则。接着,作者重点概述了刺激响应型纳米探针在活体光声及光声成像中的应用,包括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及外源性刺激响应型两大类。其中,内源性刺激包括活性氧(ROS)、活性硫(RSS)、酶、pH、离子、microRNA等;外源性刺激包括激光、超声等。此外,作者还对光学及光声成像的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例如,如何在光学成像中将探针的发射波长从近红外一区(NIR-I, 700-900 nm)拓展到背景信号更低的近红外二区(NIR-II, 900-1700 nm)并同时提高其光学稳定性及代谢性能;如何在光声成像中拓展更多具有NIR-II 吸收的光声探针等。
转自:“ACS美国化学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