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里程碑:抗体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展望
2023/4/24 9:50:48 阅读:79 发布者:
抗体(Antibody)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由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识别和中和细病毒等外来物质。抗体具有明确且高特异性的靶向结合能力,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款单克隆抗体药物OKT3上市,2021年5月,FDA批准了第100款抗体药上市,如今抗体药占据了每年FDA批准新药的五分之一,与获批数量相对应,全球抗体药市场也在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了1500亿美元。
《自然·里程碑》曾介绍了抗体领域的研究、技术和临床中的重要突破,例如,抗血清的发现、侧链学说、抗体来源,从应用角度来看,Georges Köhler和César Milstein于1975年发表在 Nature 的杂交瘤研究论文,堪称抗体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们提出了生产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催生了一系列基于抗体的研究工具和治疗药物,对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1986年,Greg Winter首次实现了抗体全人源化,这为抗体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抗体如何能结合几乎无穷多种靶标,一直是生物学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直至1980年,利根川进发现了人类B细胞中的抗体基因的V(D)J重排,20年后,本庶佑发现了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AID)是抗体类型转化的关键酶,进一步解释了抗体多样化之谜。
The History of Antibodies
抗体药物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生物药中增长最快的领域,随着更多抗体药物的成功上市,适应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抗体药物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同时,抗体药物市场也内卷严重,“低垂的果实”所剩无几,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探索双特异性抗体(BsA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核酸偶联物(AOC)等下一代抗体药物技术,以追求“高悬的果实”。
抗体免疫学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如何? 这对下一代抗体药物研究有哪些启发与帮助?
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生物世界于2023年4月20日举办抗体免疫学研究专题线上研讨会,聚焦B细胞与抗体免疫学基础研究进展及下一代抗体药物迭代技术。
主讲嘉宾:孟飞龙(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分享主题:B细胞与抗体免疫学基础研究进展
主持人:王聪(生物世界主编)
直播时间:2023年4月20日19:00-20:00
讲座课程大纲:
1)基于免疫学基础研究的抗体生物技术回顾;
2)B细胞与抗体免疫学基础研究前沿进展;
3)下一代抗体人源化小鼠模型与抗体迭代技术展望。
孟飞龙研究员,2003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于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获博士学位,2009至201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接受博士后训练, 2015年底加入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任研究员、研究组长。主要从事B细胞抗体多样化研究。研究组通过免疫学、生物化学、功能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方法,结合动物模型和人群样本,研究B淋巴细胞中程序性DNA损伤的靶向和解读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抗体发现迭代技术。近五年,解决了抗体亲和力成熟中CDR区域特异性高频突变、抗体类型转换中方向特异性重组机制等领域经典谜题,揭示了DNA通过柔性行使非编码功能的新概念和鉴定了DNA损伤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新因子;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 Cell(2023)、EMBO J(2022)、Cell Research(2020)、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Cell Reports(2018)等期刊;多次受邀或组织国际会议等,为国际期刊审稿;申请5项抗体技术专利。先后得到中组部海外引智计划(青年项目)、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资助;已培养博士、博士后6名。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