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292——民生新闻
2023/4/24 8:50:41 阅读:96 发布者:
含义:
民生新闻热潮兴起于 2002 年,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为代表。民生新闻指采用平民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 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 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它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形象,但它并非一种成熟且具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它是在市场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和白领意识形态、百姓和平民意识形态等多重复合的掩饰下,推行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电视策略,旨在提升合法性。它虽然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带有平民文化特征,但从总体看,这是经过合成加工的文化“产品”, 属于媒介制造而非平民创造,在现代传媒的精致包装下失去了原生态。传媒在力图贴近平民的同时,实质上正在脱离平民,靠近一个面目模糊的“大众”( mass),与其说它反映了平民生活,不如说它给大众生活提供了谈资和消费的新选择。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种新闻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形象,但是,它并非一种成熟且具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它是在市场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和白领意识形态、百姓和平民意识形态等多重复合的掩饰下,推行意识形态的电视策略,旨在提升合法性。它属于媒介制造而非平民创造。
特点:
1. 它鲜明地突出了讲述对象,暗示讲述者与被讲述者的一致,巧妙地规避了问题的关键―― 谁讲述、怎样讲述;
2. 它构成了一部由小人物写成的历史,但这部历史被镶嵌到更大的以成功人士为核心的历史叙述中,因而无助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表达;
3. 它提供了百姓“观看”自己的空间,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屈辱和压迫,在“表现”的过程中,往往被赋予有意义的、可理解的甚至乐观向上的形式,让人自觉地以此种意义理解生活;
4. 它努力隐去摄像机的存在,营造真实的现场感,这是电视运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制造的“超真实”,注释和改写着溢出轨道之外的真实,催生出一种真实的幻觉,似乎所有的表演者都在自由地言说,其实不然。
误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一味追逐商业逻辑,追求轰动效应,追求高收视率,使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入误区。
1. 新闻内容过度琐碎,如停水、停电、邻里纠纷等,传媒没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无形中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
2. 过度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受众简单的趣味和猎奇心理,刻意展示车祸、凶杀、夫妻反目等“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
3. 节目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同质化,丧失了个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4. 片面追求对事实报道的“短、平、快”,缺乏对事实的深入挖掘和理性思考,使新闻变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5. 几乎只把城市市民的生活作为报道范围,不见了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的身影,忽视农民的话语权。
6. 记者职能发生错位,介入、干预新闻事件,使得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客观发生的,而是在记者或传媒一手操纵下变成的“事实”。
策略:
1. 民生新闻并不简单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而是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关照,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浪费丰富的新闻资源,意识的狭隘必然导致民生新闻走向衰落。
2. 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必须得到修正和遏制。新闻娱乐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谓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3. 避免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和单一,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新性。
今天的民生新闻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受众规模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中国的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热爱和欢迎的。如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