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姐记忆面包290——“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之比较

2023/4/24 8:41:26  阅读:183 发布者:

“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之比较:

1、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缘于不同的动因。

“公共新闻”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针对美国民众对于政治的疏离和报纸阅读率下降,针对公信力危机、媒介权力的集中、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等问题,由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共同推进的一场旨在“重振社区精神”的新闻改革运动,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的新闻创新实践。而“公民新闻” 更多强调一种技术语境中,摄像手机、 DV 等新闻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受众主体性的提升,公民主动、自发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2、普通公众在这两类新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公共新闻运动中,虽然公众参与媒体讨论的机会增多了,但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公共讨论的内容是由媒体确定的,整个报道过程也是由媒体组织并控制的。而公民新闻的主体已转向普通民众,公民将自己所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两类新闻的特征不同。

“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既指报道对象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又指报道方式为“公众参与式”。而“公民新闻”是指普通公民作为新闻报道者传播新闻,“公民”一词主要界定报道主体,而非界定报道内容。换句话说,“公民新闻”的内容不一定都具有“公共性” ,它既可以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表达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琐事或感受。

4、理论中心不同。

前: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多改革措施针对的是机构里的记者。

后:更多的是民粹主义,强调机构外部公民的参与。

5、理论基础不同:

前:社会责任理论,讲求的是机构内部的约束,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

后: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民主参与理论,如巴隆的《媒介接近权》:受众有权利接触媒介并作传播。

当然,“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确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可以产生相互间的联系。如它们都有公众的参与并能表达公众的意见,这也是人们容易将其混为一谈的原因。而且,公共新闻运动发展到后期,已经体现出“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的特点。2004 8 ,“公共新闻兴趣小组”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年会时,决定将“公共新闻”改称为“公共与参与式新闻” (Public and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大众传媒公共性: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中国的特殊媒介体制:政府和市场;民众缺乏自身利益诉求渠道;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传播迅速等带来的便利;今天维护权利的斗争要靠公共讨论。社会运动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没有公共辩论、社会运动和社会斗争;仅仅靠媒体和媒体知识分子,不可能赢得大众民主的发展。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