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坚持改革开放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2023/4/23 14:06:21  阅读:92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P88P89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4期梁华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大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无疑使中国经济史研究平稳步入黄金期,这也为近年来尤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学术界称誉的成绩。

01

大量史料发掘、整理与出版

史料是经济史研究的基础,离开史料对于经济史研究来说如同无米之炊,史料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经济史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十三五”期间新资料的发现和整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甚至表述为“井喷”态势也不为过。“十三五”期间经济史研究利用考古材料有了进一步拓展,包括出土实物和文字材料,如史前文物发掘、秦汉三国晋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出土文书、墓志等,另外诸如石刻、地方志、民间文献、档案、族谱、家书、日记、账簿等文献资料,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研究,其与传统文献记载相印证,不断补充、完善、深化,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某些经济史学界已有的认识,使经济史研究增添了一定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地下考古资料对传统经济史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且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方向。

02

认真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十三五”期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这为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史研究进行学理方面的认真梳理与总结提供了机遇。这种总结既有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范式和特点的总结,尤其对其国际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给予充分肯定,也有对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如对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对国外的研究成果消化不良乃至有囫囵吞枣、以论代史等个别现象给予严肃批评。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经济史学界还对西部大开发实施20周年、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等重大问题,从经济史的视角进行了学理方面的总结。前者强调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要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加强对外开放、与外商深入合作的同时,实现西部地区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后者则重申“一带一路”建设要重视陆海交汇与统筹,使其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这些接地气的学术研究与总结,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03

专题性研究有所进展

传统课题研究方兴未艾,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出现,如城镇化及城市空间管理、工业化、近代化、唐宋变革、富民社会、农商社会、帝制—封建社会等研究有所突破,晚清财政税收与近代转型、中国传统经济的现代转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演变、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等,成果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一个亮点;区域经济史方兴未艾,有成果对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史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有利于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不断完善与推进;公共卫生、社会赈灾救灾史研究备受关注;货币制度的变迁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城乡史特别是历史上城乡接合部的历史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商帮史尤其近代商会研究、传统社会基层社会治理、“三农”问题研究、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等,不一而足。特别是三代学者通力合作,将中国市场通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04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史话语体系取得进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联系现实、接地气的经济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关注现实经济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当是经济史研究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经济史学者进一步关注社会尤其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整理发掘更多经济史资料,加强理论与实证的结合,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史话语体系。

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论在改革开放40年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间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对以前传统经济史学的传承,也有对新中国尤其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史学科的推进,反映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连续性和开创性。其中,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于中国特色经济史学科的内涵、外延及其理论方法,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不断探索中正在逐渐取得共识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经济史学科既有对我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学术创新。中国的“食货”传统已逾2000年,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今天,中国经济史学界以全球视野和当代立场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深入探讨包括历史在内的中国国情,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经济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史研究者在参考、引进国外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理论方法的同时,立足中国的经济历史与现实,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史研究的道路。今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史话语体系正逢其时,这既有对我国数千年经济史史料与记述历史的积累与传承,也系近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数代学者与时俱进辛勤耕耘的硕果。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本身充分说明,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当然,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任重道远,需要学术界长期不懈的努力。

05

经济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十三五”期间,经济史研究的内容有所拓展,如前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成为区域经济史、货币史、城市史,以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赈灾救灾史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商帮史研究成就突出,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头;环境史研究异军突起,正越来越受到学界青睐;“三农”问题研究仍然热度不减。特别是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令人关注,经济史学界立足于全球史视野,对相关议题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对“丝绸之路”的概念传播与功能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与全面呈现,特别是揭示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绝非是单向的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而是具有“双向”的功能特征;其次,通过个案研究,如澳门与巴西、丝路叶尔羌—拉达克段、丝路与西南历史交通地理等,探讨不同区域间的中外经贸、交通、文化往来,呈现中外关系的多元化形成与发展;最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持续深入,如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进行考辨,利用中外古地图来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及贸易往来,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等商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尤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史研究成绩显著,但难免存在一定的遗憾,亟须反思存在的不足,使经济史研究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

通过前面对近年来尤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未来略作展望。

一是自然灾害特别是疾病史的研究,会成为今后新的研究热点,包括赈灾、疫情恢复与发展经济等,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史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是全球视野下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资料与理论两方面努力,为进一步形成并树立中国经济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与理论融合,将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点。与此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是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科关注的一个方向。

四是经济史资料的甄别、消化和利用,尤其是数据库建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继续重视新史料的发掘、整理、甄别与出版,重视研究资料的交流与共享,为实证与理论研究提供更加扎实的资料基础。

五是贯通宏观的研究成果颇受期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体现,相信今后会有一定数量的重要成果问世。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