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想太多":一项关于忧虑习语的系统性综述

2023/4/23 10:22:38  阅读:108 发布者:

"想太多":一项关于忧虑习语的系统性综述

摘要:

民族心理学研究忧虑习语如何表意,由此提高公共卫生临床沟通效率。本系统性综述是对全球的“想太多”习语进行综合性地定性研究,以确定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适用性和可变性。我们搜索了八个数据库,这些文章包括关于“想太多”习语的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研究。总共有138篇在1979年到2014年发表过的英文文献。我们从流行病学、现象学、病因学层面研究了“想太多”习语表诉,并将它们与精神病学概念进行比较。“想太多”通常指反复思考、具有侵入性和焦虑的想法,这些想法引发一系列身体和精神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这些习语似乎与常见的精神病学术语有重叠,包括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想太多”的表述反映了精神诊断无法捕捉到的经验、痛苦和社会定位,并且存在文化差异。综上所述,“想太多”不应被解释为一种精神失常表征,也不应假定它是一个文化中的单一症状或症候。我们建议五种主要方式可以改善全球心理健康研究:1)将一个关键的习语纳入测量和筛查范围,以提高识别服务和跟踪治疗的有效性;(2)促进民族心理学的探索,以增强干预措施的文化适应性;(3)加强公共卫生沟通,鼓励民众参与治疗;(4)通过增强理解、促进就医和避免无意中的污名化,减少耻辱;(5)确定一个地方化的关键治疗目标。

作者简介:

Bonnie N. Kaiser,埃默里大学人类学系和流行病学系,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

Emily E. Haroz,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健康系

Brandon A. Kohrt,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

Paul A. Bolto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卫生系

Judith K. Bass,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

Devon E. Hinton,麻省总医院精神病科,哈佛医学院

文献来源: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47(2015)170-183

本文作者(从上至下): Bonnie N. Kaiser, Emily E. Haroz, Brandon A. Kohrt, Paul A. Bolton, Judith K. Bass

一、引入

    几十年前,Nichter1981)概述了一个以忧虑习语为理论对象的研究议程,将它们定义为“在当地世界中体验和表达忧虑的社会文化共鸣的手段”(Nichter2010405)。用于描述这种体验或表达的术语也被称为忧虑习语、文化束缚症候群或文化综合征。“忧虑的文化概念化”一词被采用来指“文化群体体验、理解和传达忧虑、行为问题或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情绪的方式”(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3787)。

    人类学家认为有关忧虑的习语有时不涉及精神病理状态,而是表达集体社会焦虑,参与象征性抗议,或提供“对社会不公正的元评论”(Abramowitz2010; De JongReis2010; Nichter2010404; Pedersen等,2010)。与精神病学类别不同,忧虑习语被认为明确嵌入一个复杂和动态的文化环境中(Briggs等,2003; KirmayerYoung1998; Masse2007)。将忧虑习语视为交流工具引起人们对权力的关注,例如谁定义忧虑的类别?什么形式的忧虑在治疗环境中最相关?(Guarnaccia等,2003; Kohrt等,2014)。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忧虑习语的价值在于它们反映了人格、当地道德世界和对社会变革的抗争,而这些元素往往被忽视。

    迄今为止,关于不安情绪的习语研究大多局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虽然长期以来精神病诊断(例如,DSMICD标准)在不同文化人群中的应用,但是少有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群体和环境中相似的不安情绪表达。我们选择评估一个未研究过的不安情绪习语类别,它似乎在不同文化群体中都存在:想得太多。

    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与“想太多”有关的文献,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和比较:(1)概述地理人口特征;(2)描述和比较“想太多”的现象、发生过程、病因(尤其是易感性因素)和后果;(3)检查确定相关精神疾病的研究;(4)比较各地区的应对方式。

二、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遵循了系统性综述和宏观分析的PRISMA指导,首先检索八个数据库(PubMedPsychInfo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Sociological AbstractsAnthrosourceAnthropology Plus),搜索条件为:Anthropology OR Ethnology OR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OR Ethnopsychology O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OR Ethnography OR cross cultur*OR idioms of distressOR mental healthOR psychology) and (Thinking too muchOR Too much thinkingOR lots of thinkingOR lots of thoughtsOR too many thoughts”。此外,我们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thinking too much”,并联系与医学和心理人类学,跨文化精神病学和社区参与研究相关的列表服务,以确保我们拥有尽可能完整的参考文献列表。

    为了编码和分析,每篇出版物都被导入MaxQDAVERBI1989e2010)。编码和分析重点关注(1)流行病学上的特征描述,包括世界地区和人口;(2)对“想太多”表述的描述,包括现象,发生过程,病因,易感群体以及民族心理学信息;(3)比较诊断;(4)与习语相关的治疗和应对机制。编码还包括研究方法,如研究人员是否将“想太多”放进问卷设计,或者它是否在定性研究中出现,是否有将“想太多”与精神病学概念进行比较,以及“想太多”是否代表某种症状、症候或原因。

三、研究结果

    (一)地理人口特征(见下表)

(二)与"想太多"相关的症状、症候和病因

    症状为个体的主观体验报告,症候是为一组症状的共同出现,这些症状共同构成了一种疾病或障碍的存在,病因则是当个人将他们的疾病归因于“想得太多” (BurgurNeeleman, 2007),这些类别并不相互排斥。

     48%(34.8%)的文献将“想太多”视为一种更广泛的心理健康综合征的症状。在n / 38(27.5%)的文献中,“想太多”本身被看作一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综合征,或某种精心设计的症状组合。有n/27(19.6%)的文献认为“想太多”是身体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然而,在跨文化比较方面,习语基本用法和描述复杂多变,使得比较研究更加困难。

(三)"想太多"的内容

    “想太多”包括对思维反刍(rumination)和侵入性或强迫性思维(intrusive or obsessive thoughts)的描述。贴切的比喻是将“想太多”比作让思想像电影卷轴(FentonSadiq-San gster, 1996) 或“一圈又一圈”的卡带(Yarris,2014,489)。还有作者将“ 想太多 ”比作担忧或压力。

    思维的内容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在一些情况下,“想太多”来源于生活问题的积累,例如在尼加拉瓜、加纳以及傣族佛教徒语境中(Avotri, 1997;Eberhardt,2006;Yarris, 2014)。在其他情况 下,它包括对单一问题的执着,如在海地和在美国的南亚移民语境中(Kaiseret al.2014 ;Karasz, 2005)。同样,人们的想法可能只集中在当前的问题上,也可能是过去的事件,如创伤经历或家庭成员的死亡(D'Avan zo Barab,1998;Frye,1995;Hinton et al.2012a, 2015)。此外,还有研究将“想太多”与悲伤联系起来。总的来说 ,“ 想太多 ”包括类似于思维反刍和担忧的现象,其内容包括对当前的担忧或对过去的经历创伤的担忧,以及在较小程度上对未来(比如个人安全)的忧虑。

(四)"想太多"的症状和影响

    研究报告了一系列相关现象,包括“想太多”的情感、生理和行为后遗症,各种形式的功能损害 ;以及多种认知和躯体症状。在不同的环境中,21 (占全部研究的 15.2%)研究认为“想太多”与抑郁相关,包括抑郁情绪、对活动缺乏兴趣、心烦意乱、思绪在别处以及社交退缩。这样的描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海地人、因纽特人、柬埔寨难民和东帝汶人中都有出现。在对非洲、海地、柬埔寨以及在美国的不丹和柬埔寨难民的研究中,“想太多”习语与社会孤立和退缩有关。相比之下,少数研究(6.5 %)将个体“想太多”描述为具有激动情绪(泰国:Cassaniti, 2011)、恐慌(津巴布韦:Patel 等人,1995a,b,c)、易怒(南苏丹:Ventevogel 等人,2013)、行为 怪异(加纳;Avotri, 1997;Avotri and Walters, 2001;Walters et al.1999),或这些的组合(美国的柬埔寨难民:D'Avanzo et al.1994;Hinton et al.2015)。认知后遗症包括健忘、意识缺失和记忆丧失,特别是在南亚和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海地。身体后遗症在所有研究中都很常见(n / 42,30.4%),包括疲劳和睡眠障碍(n / 25),头痛(n / 22)和食欲不振(n / 14)。在包含睡眠问题的 25 项研究中,14 (56.0%)来自于非洲。在 22 项报告头痛的研究中,有 10 (45.5%)来自南亚和东南亚人群。

    

    总的来说,“想太多” 的习语似乎通常被描述为由典型的情绪和焦虑障碍相关的症状组成,而研究很少报告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想太多”相关的症状可能表明局部的具体生活痛苦形式,在某些文化群体中这些症状可能会更加严重。

(五)"想太多"的病因

    大约三分之一(n¼53,38.4%)的文献提到了一个或多个“ 想太多”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混乱的社会关系(n / 37, 69.8%的文献提到了)、经济问题和结构性障碍(n / 36, 67.9%)、过去的不良事件(n / 29, 54.7%)和疾病(n / 16, 49.1%)

    参与者将“想太多”归因于一系列社会关系问题。15 项研究(40.5%),主要集中在丈夫的不忠、虐待或缺乏对妻子和孩子的支持所带来的“想太多”,其中 大部分在非洲。加纳和乌干达的几项研究报告了“想太多”婚姻 或单亲父母的不安全感 (Avotri, 1997;Avotri and Walters, 2001;Okello and Ekblad, 2006)。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研究中,普遍缺乏社会支持或独自生活也被认为是导致 “ 思考太多 ” 的原 因(n¼14,37.8%)。在所有地区,担心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是另一个常见原因(占社会原因的 40.5%)。一些涉及难民的文献(18.9%的社会原因)发现,远离家人或失去亲人是这一人群独特的压力来源。

    经济和结构性障碍也是造成“想太多”的常见原因。出版物中提到了贫穷、缺乏食物、失业、无力支付学费、医疗费用、家庭财务责任和债务。这些病因在世界所有地区都存在。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27.8 %)提到,贫困以外的结构性不平等带来更广泛的劣势感、权力丧失和缺乏控制(澳大利亚 /南太平洋、 加纳、海地、 因纽特人、尼加拉瓜,以及在美国的越南和柬埔寨难民)

    有一部分研究提到了难民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包括文化和语言差异、边缘化以及缺乏追求职业的能力。尽管这一类别中的大多数病因明显是个人控制之外的,但来自海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泰国的文献称,缺乏个人潜力或实现他们想象中的生活的能力特别令人不安 (Hinton Earnest, 2010;Kaiser et al.2014;Muecke, 1994;Yarris, 2014)

    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 “想太多”的 原因是过去的不良事件(54.7%)。这些在东南亚的研究中特别常见,特别是在柬埔寨人口中,他们反复思考他们在波尔布特时期的经历(D'Avanzo Barab, 1998 ;Eisen bruch, 1992; 弗 莱 和 达 万 佐 ,1994a;Hinton 等人,2012a;Hinton et al.2015 )。死亡 ,特别是家庭成员的死亡或突意外发生的死亡,也会导致“思考太多”(n / 15, 51.7 %的出版物将过去的不利事件视为原因)。然而,将“想太多”单独归咎于过去的不良事件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

    大约三分之一的出版物引用了一种特定的病因,将疾病命名为“思考太多”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些例子中大多数都提到了自己的疾病,但非洲研究的许多参与者报告说,他们对父母、孩子或其他近亲的疾病“想得太多”。当一种特定的疾病被命名时,通常是艾滋病毒/艾滋病(n / 9,56.3%的出版物提到了疾病原因)

    除了这些共同的病因外,某些研究中也有特定的病因。这些原因包括巫术和鬼怪(Abbo et al.2008 ;Ok ello an d Ek blad, 2006),药物滥用(m ain set al.2013;Muh wezi et al.2008)以及对工作相关问题的担忧(Muh wezi et al.2008)

四、治疗和应对方式

    几位作者将“想太多”的感知描述为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即理想或有价值的心态,这与理解治疗和应对有关。例如,Yarris(2014 )认 为,“想太多 ”反映了未能实现团结的道德理想。此外,人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能控制的人被认为是弱者。这类研究大多以东南亚人群为研究对象,并频繁引用佛教原理来解释这类观点。那些经历过“想太多”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被认为是精神上的软弱,不擅长决策,过于严肃(Cassaniti, 2011;爱伯哈,2006;默克尔,1996)

    “想太多”在佛教中不被提倡,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依恋的形式,这是一种试图控制自己业力的想法。相反,个人应该努力接受自己的命运、死亡和无常(Lewis, 2013)。事实上,Hinton 和同事们认为,在柬埔寨难民中,“思考很多”是佛教理想中的专注精神 ,其特点是正 念 和冥想。Eberhardt(2006)Shan Bud- dhists 中有类似的观点:反思更广泛的宇宙观和一个人的无常是被鼓励的,而思考具体的、局部的问题是有问题的。这些人群特别不鼓励“想太多”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关于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信念:人们认为每个人都在受苦,所以一 个人不应该谈论他/她的具体问题(van dePut Eisenbruch, 2004)

    虽然“想太多”在以佛教道德信条为中心的人群中经常被污名化,但在其他情况下,这个习语被比某些其他精神障碍更少被污名化(Eberhardt, 2006;Le Touze et al.2005;Muecke, 1994)。在某些情况下,“想太多”代表了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干预位点,在一个人发展到更严重的和高度污名化的障碍时 (Ch ase, 2011;Kaiser et al.2014),因“想太多”而接受外行卫生工作者的探访则被认为是非污名化的(Chiban da et al.2011)。这种混合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将“想太多”和其他习语置于更广泛的民族心理学语境中的重要性。这些例子也有助于理解忧虑习语如何有助于减轻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交流所产生的耻辱。

    药物治疗或生物医学治疗很少被提及与“想太多”有关。几项研究报告称,药物是无效的,或者参与者被明确告知停止使用药物 (AbdulKadir and Bifulco, 2010;D'Avanzo 等人,1994;Fenton Sadiq-San gster, 1996;Hollan an d W ellenkamp, 1994)。同样,尽管一些参与者在就医后病情有所改善 (Bolton et al.2012;Muh wezi et al.2008),其他研究认为医疗保健是不必要或不充分的,或精神保健是被高度污名化的,因此需要避免 (Fry e & D'Av anzo,1994 b;Yarris, 2014)

    仪式、茶和传统药物在一些研究中被报道为首选的治疗方式(Abbo et al.2008;Muecke, 1994 ;萨克蒂,2013;,2004)。韦斯特迈耶(Westermey er, 1979)描述了老挝人为找回失去的灵魂而举行的仪式,这些仪式是“以防万一”而发生的超自然因果关系;然而,这些仪式最终被认为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并没有导致灵魂的恢复。

    大约四分之一的研究明确指出采取文化上合适的应对策略。在超过一半的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应对策略是控制或压抑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一些研究报告了禁止思考死者或潜在问题的处方 ,因为这样的想法被认为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麻烦(Avotri, 1997;爱伯哈,2006;Nepveux, 2009)。虽然通常被命名,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技术的效果如何。例如,古德曼(20 04)报告说,在美国的苏丹难民通过抑制对创伤事件的想法来避免短期问题,但这并不被视为有效的长期策略。同样,一名参与者将避免麻烦想法的建议比作被告知 “ 不 要 生 病 , 不 要 生 病 ”(Fenton and Sadiq-San gster, 1996,76 )。其他建议则侧重于让自己平静下来,无论是通过冥想、放松,还是在安静的时间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分之一的研究报告称,独处只会加剧“想太多”。相反,参与者更喜欢通过活动和社交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尽管少数研究报告了使用物质(如酒精、阿拉伯茶和其他街头毒品)来分散自己对生活问题的注 意力或消磨时间 (Avotri, 1997;Bolton et al. 2012;mainset al.2013),其他研究专门报道了“想太多”的个人对使用酒精和药物的禁忌(D'Avanzo et al.1994;Frye & D'Avanzo, 1994a;Frye and McGill, 1993)

    在大约 60 %的研究中,参与者从家庭或社区成员那里寻求社会支持。谈论问题或接受非正式的咨询和建议被认为是有益的。护理人员说,提供鼓励和笑声比具体的建议更多。寻找宗教领袖,如牧师、佛教僧侣或教堂祈祷团体,在许多环境中都有报道,但在乌干达的研究中,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建议。Okello Ekblad(2006)认为,在公共教堂的环境中祈祷,特别有助于抵消典型的“想太多”的社会孤立。其他人报告说,相信上帝和照顾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是有益的,无论是在社会能力与否。有两个案例报告说,与社区成员在一起是有帮助的,但实际上谈论问题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不幸 (neveux, 2009;Roberts et al.2009)

    在近五分之一的研究中,参与者表示,改善“想太多”的唯一方法是解决根本问题。例如,改善只能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来实现:有就业、改善医疗、解决正在进行的战争,以及改善社会政治条件。事实上,在海地的一项研究中(Kaiser et al.2014),专注于分散注意力的应对策略只被认为对那些没有持久经济问题的人是成功。Yarris(2014)还发现,“想太多 ”与不可改变的、 令人不安的社会经济安排有关,除非环境发生改变,否则“想太多 ”被视为慢性问题。总之,多项研究普遍认为几种应对策略是有效的,包括控制或抑制思想、分散注意力和参与社会活动,而社会支持在大多数研究中被发现是重要的。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