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理论之劳动价值理论
2023/4/18 8:50:17 阅读:106 发布者:
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一价值一价格:旨在确立生成规定上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假说。这导致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1
核心观点:劳动创造价值
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是经济学家理论构建的出发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研究经济的主线之一。然而,劳动价值论并非一开始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它是在马克思阅读了大量资料后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不断积累知识,筛选精华,弃除糟粕,并运用了许多方法,如唯物辩证法和自我批判等。最终,通过历史实践,他成功地创立了这一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和方法论。
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理论。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创造价值是经济活动的关键。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吸收其科学合理内涵,摒弃其中的缺陷和糟粕,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并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价值。这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明确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成为“历史的”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
2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价值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群体及社会的某种需求,而并非仅仅对于生产者自身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范畴或商品学研究的对象。而作为物质的商品,它承载着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于,商品交换价值的“量的关系”表现为不同使用价值彼此交换的比例,引发人们探究确定这种比例关系的标准,一种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共性体:“劳动产品”商品无一例外都耗费人类劳动力,价值实体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而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多少便是价值量。
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因其劳动对象、使用的工具、劳动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来源之一,它与自然物质一起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并非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的有用性体现在它将原有价值保存并转移至新产品中,这是一种永恒的必然性。具体劳动是普通人力量和脑力的消耗,是一种智力水平相同的劳动形式,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异质具体劳动的升华,是商品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其结果是形成商品的价值。同质的劳动在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量的差异。这个量是指每个没有专长的普通人机体所具有的简单力量的消耗,复杂劳动则折合成多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曾经说过:“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定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对机器和机器工业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他还对其中的价值和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科技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科技价值的关键作用。然而,其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马克思对于科技重要性的认识。
劳动的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的过程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向价值增长规律转变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劳动力的买卖是符合社会规定的,因此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即产生了剩余价值。这使得价值规律逐渐演变为价值增长规律,这一过程是有规律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价值规律与价值增长规律分开或对立起来,二者之间具有历史共性和密切关联。可以这样说,价值规律和价值增长规律的产生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演变和不可分割的规律。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