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CTH | 肠道菌群与PBC

2023/4/17 14:52:38  阅读:111 发布者:

文章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率和流行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上升。新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PBC的发生发展有关。

肠道菌群是由细菌、古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的动态群落,与宿主营养、免疫和防御反应等过程息息相关。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患者和动物模型中的细菌多样性下降,整体肠道菌群组成显著改变(表1)。

总体而言,PBC中有益菌的丰度降低,而机会致病菌的丰度增加。肠道菌群失调与PBC的发病机制呈一定的相关性。例如PBC患者血清中肠道微生物产物(内毒素)水平增加,TLR4表达升高,内毒素与TLR4的相互作用诱导炎症免疫反应,可诱发局部免疫耐受破坏和肝损伤。致敏的单核细胞和TNF-α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上调趋化因子-黏附分子CX3CL1。在受损的胆管中,CX3CL1的表达上调可吸引CD4+T细胞和CD8+T细胞,并与CX3CR1+白细胞相互作用,引发胆管炎。此外,微生物胆汁酸代谢受损可致使胆汁淤积和肝脏疾病。有证据表明,未接受UDCA治疗的PBC患者的血清和粪便胆汁酸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特别是未接受UDCA治疗的PBC患者显示结合/非结合胆汁酸的比例增加,次级/初级胆汁酸的比例下降,提示微生物胆汁酸代谢异常。重要的是,PBC患者胆汁酸池的变化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例如,次级胆汁酸的水平与PBC中富含的菌属(Veillonella, Klebsiella)呈负相关,而与对照组中富含的菌属(Bacillus spp, Oscillatory spp)呈正相关。因此,胆汁酸池的改变很可能是PBC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变的结果。

结论展望

对于UDCA/OCA治疗无效的PBC患者,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和一些针对肠道菌群相关通路的药物等新疗法,通过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调节免疫反应,为改善PBC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From Bench to Bedside”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DOI10.14218/JCTH.2022.00408

投稿:2022823日;修回:2022108日;接受:20221120日;上线:20233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杨玲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美国肝脏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擅长肝胆、胃肠疾病的诊治。

通讯作者

楚慧款

副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十四五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主持/参与国家/省级科学基金6项,参与湖北省创新专项重大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对慢性肝病诊治、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治及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

转自:“华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