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CTH |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多中心研究,精细匹配提升临床获益

2023/4/17 14:38:59  阅读:137 发布者:

文章导读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or, DD)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 LT)的临床实践中,使用ABO血型不合(ABO incompatible, ABOi)的移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供肝池,缩短受者移植等待时间,然而,大部分研究者认为ABOi移植物的使用会给受者带来相对较差的预后,尤其是对于肝衰竭和终末期肝病(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较高的患者,他们在移植前的等待阶段往往更脆弱。

方法:研究者将4家移植中心因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而接受LT的受者纳入分析,按供肝ABO血型是否相合分为ABOi组和ABO血型相合(ABO compatible, ABOc)组,详细过程见图1。对两组受者、移植物生存率进行比较,使用Cox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受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以进一步比较生存率。亚组分析中基于MELD评分和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 CIT)进行分层分析,以确定具有生存获益的亚组。

结果:210名接受ABOi LT1829名接受ABOc LT的受者入选,ABOi组五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ABOc组(P<0.05)(图2)。将危险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ABOi组的五年总生存率仍显著低于ABOc组(P<0.05)(图2)。亚组分析发现,对于MELD评分≤30分的受者,使用ABOi移植物与使用ABOc移植物的总生存率相当(P>0.05);MELD评分≥40分的受者,其使用ABOi移植物与ABOc移植物的生存率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P>0.05);MELD评分为31-39的受者,ABOi组的总生存率要明显低于ABOc组(P<0.001);然而对于此类受者,将供肝CIT控制在8h以内时,受者总生存率将有显著改善(P<0.05)。

结论:对于MELD评分≤30的受者,ABOi LT的预后可与ABOc LT相当,可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对于MELD评分≥40的受者,在紧急情况下应谨慎采用ABOi的移植物。对于MELD评分在31-39之间的受者,ABOi LT的预后更差;然而,此类受者可以从接受CIT控制在8h以内的ABOi移植物中获益。

1 患者选择流程图

2 匹配前后两组受者总生存率、移植物生存率的比较。A, B.匹配前,C, D.匹配后。

结论展望

ABOi LT的预后比ABOc LT的预后差,即使在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差异仍然显著。

对于MELD评分≤30分的受者,接受ABOi移植物将获得与ABOc相仿的生存预后。

对于MELD评分在31-39之间的受者,ABOi LT的总生存率和移植物生存率明显较更差。

最后,接受CIT<8h的移植物可以改善MELD评分在31-39之间ABOi LT受者的预后。

本文Stratified Analysis of Survival Benefit for ABO-incompatible Deceased-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ulticenter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Study”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DOI10.14218/JCTH.2022.00297

投稿:2022616日;修回:20221020日;接受:20221114日;上线:20232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徐骁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肿瘤融合研究与智能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市器官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移植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副主任、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肝移植临床和教学工作,致力于移植肿瘤学与肝胆胰恶性肿瘤精准诊治、器官修复与移植肝功能提升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GutJ HepatolAm J Transplant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浙江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和中华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并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一等奖及二等奖,是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和“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第一作者

杨梦凡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博士后,器官移植科助理研究员,住院医师。

转自:“华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