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M最新综述 | 类器官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2023/4/17 13:44:30 阅读:87 发布者:
近年来,中药在国内外学术和产业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说清楚、讲明白”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目标,但是受限于中药的复杂性,传统基于体外细胞和在体动物模型的研究策略局限性日益凸显。类器官是由干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三维细胞培养物,能较好地模拟人体内环境,弥补了常规动物和细胞模型的不足,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中医药研究。
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的范骁辉教授、李璐特聘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 Medica(AMM)杂志上发表了综述性文章:Organoid models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tudies。
该文章总结了类器官技术在中药疗效、药效物质筛选、安全评价和潜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类器官在中药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
类器官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文章同时指出,类器官在中药研究方面仍存在若干挑战,包括其结构和细胞类型的缺陷、给药剂量与临床剂量不对应,以及批次差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若干潜在解决方案:1)通过体外与特定细胞类型或微生物共培养,更精确模拟体内生理环境;2)将类器官移植至动物体内,得到所需结构和功能;3)通过与微流控芯片、3D生物打印等工程化技术相结合,减小批次差异,进行高通量实验。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AMM-2022-0047
扫码直达原文
通讯作者介绍
李璐,浙江大学药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导,兼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兼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副教授及荣誉学者、德国华人生物医药专业人士协会副主席等。长期致力于中药安全评价与机制、胚胎发育的替代医学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国家科研基金等多项基金;筹措“中医免疫性疾病防治与研究基金”、学生培育奖学金;参与10余项安全评估相关的香港政府、德国合作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范骁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兼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澳大利亚NHMRC ideas gra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dvanced Sciences等发表SCI 收录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 余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 项(排名3/15、5/15)等奖励。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