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以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为研究内容,从工作资源互通、工作功能互补、工作目标一致三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条件,解读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意义,探讨了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要点,包括强化思想引领作用、遵循全面增值原则、严格党员发展程序等,并从二者协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四项针对性对策。
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二者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具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出共融共生、相互促进的特点。因此,要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推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功能与价值。
一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
工作协同的条件与意义
(一)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条件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有着良好的条件,首先,工作资源互通。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资源,如教师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等,与思政工作具有很强的互通性,二者可以协同使用,这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提供了可能。其次,工作功能互补。根据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高校工作是由时空情境及空间场域构成的复杂系统,位于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时刻发生着交互关系。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两大子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这为二者的协同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党建工作能够为思政工作提供有力的领导,而思政工作则能推动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工作目标一致。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建工作为综合性工作,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政教育则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均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意义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学生的道德培育为首要内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思政教育就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能够强化党建对思政工作的引领,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二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中共中央于2021年4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凸显了思政工作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能够有效发挥思政工作在党建工作中的“抓手”作用,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形态也在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的分科教育向融合教育演变,不同学科间呈现出融合共生的趋势。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符合教育变革趋势,能够增强二者在人才培养中的互补作用,从而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二
大学生党建与
思政工作协同要点
(一)强化思想引领作用
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思政工作,均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用12个词、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思想引领。一方面,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构成,制定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整体方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特征出发,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二者融合的衔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二者协同的各个环节。
(二)遵循全面增值原则
传统格局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政工作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要想实现二者的协同,就要以全面整合为目标,因此,遵循全面性原则就成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重点。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讲,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的构成要素总体相同,均包括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全面性原则要求二者的融合深入各个工作要素。比如,工作主体层面的融合:打造一支既有思政工作能力,也具备党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又如,工作方法层面的融合:综合发挥好各类资源在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性原则可以使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各要素精准对接,从而实现深层次融合工作的目标。从增值性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并且,二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要打破以往二者单独开展的局面,形成共融共生、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产生“1+1>2”的效果。
(三)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党员发展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党员发展中的党校培训,也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点内容。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党员发展程序。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高,和党员发展程序未能得到严格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严格党员发展程序。首先,严格入党介绍人程序。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入党介绍人的作用,入党介绍人实际上扮演着党员发展“守门员”的角色。对此,要深刻认识到入党介绍人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作用,从思想政治状况审查、明确入党介绍人职责等多个方面严格入党介绍人程序。其次,严格党校培训程序。党校培训是大学生从发展对象一步步发展为正式党员的重要环节,在保障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党校培训弱化、虚化的问题,要严格党校培训管理,加强党校培训的纪律监督、检查工作,着力解决党校培训中代课、旷课的问题。同时,对在党课结课考试中存在违规违纪现象的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予以一票否决。
三
大学生党建与
思政工作协同策略
(一)以课程思政完善协同体系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主阵地。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程教育为主,面临着理论色彩浓厚、课时少等问题,对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确了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教育向课程思政教育转变的方向,也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要以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体系,从发掘与融入两个维度彰显其他课程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中的作用。从发掘的角度来讲,各门课程,如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中,均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正是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宝贵资源。要善于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教学成为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重要阵地。从融入的角度来讲,要深刻认识到思政元素在全面育人、整体育人中的作用,将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教学,增强专业教育与党建、思政工作的协同性,助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深入开展。
(二)以信息技术拓展协同路径
对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而言,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程度,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为开展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以信息技术拓展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路径。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亲和力。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则以直观、具象思维为主,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党建与思政工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开展。其次,以信息技术拓展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开展渠道。以往,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以线下开展为主,受到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难以有效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目标。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党建与思政工作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利用集成式的网络平台,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体系,推动党建与思政工作常态化开展。
(三)以隐性教育提升协同效能
教育有显性、隐性之分,显性教育有明确的教育主体、教育流程、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监督检查机制。隐性教育则是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开展的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显性教育、隐性教育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借助显性教育搭建合适的平台,将隐性教育意图暗含其中”,打造显隐结合的教育体系,是整体性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中面临着隐性教育缺位的问题。对此,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隐性教育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根据同心圆理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大类型,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约束、激励学生的多重功能,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从强化隐性教育,助力显隐结合的角度出发,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内涵、要求、任务熔铸到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效能。
(四)以师资建设壮大协同力量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既为大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壮大师资力量成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保障。对此,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强党建业务骨干培养。将与大学生入党关系较为密切的辅导员以及学生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建业务骨干力量,将他们的组织关系放入学院党委组织部,发挥好骨干力量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引领、教育、指导作用。其次,创新师资建设理念。当前,传统的单一技能型教师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需求。要更新师资建设理念,将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目标,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思政素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助力师资队伍更好地开展党建与思政工作。最后,构建师资共同体。传统格局下,党务人员与教学人员有着不同的定位与职责,平时的联系较少,这对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产生了不利影响。要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出发,构建包含党务人员与教学人员的师资共同体,增强党务人员与教学人员的交流、互动。
四
结语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是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价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深刻把握二者协同的意义,以课程思政完善协同体系、以信息技术拓展协同路径、以隐性教育提升协同效能、以师资建设壮大协同力量。
【来源】《时代报告》2023/2 总第476期。
【作者单位】闫九龙,首都师范大学。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