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方向和路径选择

2023/4/14 17:09:25  阅读:103 发布者:

摘要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内部、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可以在教育、实践和对比中逐步引导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理想与政治信仰,强化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增强对国家未来和前途道路的信心,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高校学生党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的生动体现。在当下发展阶段,国内社会矛盾的解决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都将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广大高校要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思路与理念,抓牢要点、突出重点、对准焦点,切实提升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能力与水平,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筑牢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之基、理想之根、信念之本,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

政治素养强化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体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妥善应对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各类社会思潮交融涌现。高校大学生作为全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思想不够成熟,易受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党员,他们的理想信念容易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发生动摇。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中,应引导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理想与政治信仰,强化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增强对国家未来和前途道路的信心。

(一)引导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

20219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党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坚定认同。当前,各类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此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力度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提升,以筑牢高校学生党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思想堤坝。高校学生党员只有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思潮中始终保持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行动力。

(二)强化学生党员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员的鲜明品格。20219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环境的物质条件丰富优渥,部分学生党员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薄弱,国内社会问题凸显,亟待解决,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强化学生党员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显得极为迫切,而且,这既是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

(三)增强学生党员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的信心

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能够激发起坚定向前、踔厉奋发的无限潜力;对前途道路充满信心,能够产生忠于初心、践行使命的无穷动力。新时代,高校在对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党员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的信心,增强学生党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大学生党员,要在多元化言论中分辨是非,更要以高度自信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不良情绪。20183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高校学生党员只有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充满信心,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

政治素养的强化路径

高校是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需要高校党委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教育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百年党史教育等,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党员充分了解党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力量,鼓励学生党员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党史、悟真理,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此外,新时代是更加开放的时代,高校应培养学生党员国际视野,使其掌握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对比中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一)以教育求初心、育红心、培信心

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属性,而高校教育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环节。因此,高校要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党员求初心、育红心、培信心。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需要在教育场域上有所突破,切实做到课堂课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课堂教育是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和强化的主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育在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和强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应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技术,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引入翻转课堂、互动课堂等新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育提质增效。课外教育是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培养和强化的重要补充,它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教师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手段灵活开展课外教育。在强化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外教育的优势,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融合,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需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完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掌握我国发展经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高校学生党员必须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党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社会中各种积聚的矛盾亟须解决,社会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对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击。对此,学生党员更需要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

(二)以实践明初心、燃红心、增信心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根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强化也应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引领学生党员明初心、燃红心、增信心。

以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和风险挑战,帮助学生党员认识到新时代的复杂形势,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如今,社会突发性状况仍然存在,并且社会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多元文化冲击学生思想。高校学生党员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情绪状态不够稳定,容易在社会舆情的裹挟中动摇理想信念。究其原因,高校学生党员缺乏对新时代社会实践的有效参与,难以形成全面且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20219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只有让高校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们才能理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的合理性,才能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

以实践中的伟大成就和辉煌成绩,帮助学生党员认识到党的先进性,理解党的宗旨和性质,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根本利益。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时代,要想强化高校党员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党员了解这些辉煌成就,更应该让学生党员参与未来的社会实践,从而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以及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以对比守初心、扬红心、强信心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应注重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将当前社会同过去社会相对比,将国内实际与国际实际相对比,在对比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从而实现守初心、扬红心、强信心。

在历史对比中,强化高校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共产主义的坚定追求。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特点。高校在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通过种种历史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中外对比中,增强高校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新时代,要想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应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新突破。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足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决维护筑牢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基础。同时需要注意,当前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将政治议题借助经济的外衣展现出来,这种政治问题经济化的倾向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目前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高校在强化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时,在进行中外对比的过程中,以正向引导和传播正能量为主,客观总结我国发展成就,直面现存问题,避免出现盲目化、情绪化的非理性判断。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高校学生党员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理想与政治信仰,强化其斗争意识和斗争能力,增强其对国家未来和前途道路的信心。高校应不断探索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强化路径,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党员充分了解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学党史、悟真理,提高党性修养。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党员在对比中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来源】《时代报告》2023/1 总第472期。

【作者单位】常玉凤,华东交通大学学工部(处);宋维毅,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