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专家
邹敏,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预聘讲师,研究生教学部副主任,英语写作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二语写作、思辨能力、外语教师教育。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一、思考题
1. 何为思维品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的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林崇德,2005,2006),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教育部,2018)。
关于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1)提供适合学生语言和认知水平的、具有新颖思想的多种阅读材料;2)开展深入的文本分析与解读(如主题、内容、文体和语言);3)优化问题设计,形成由逻辑性到批判性和创造性层层递进的问题链;4)注重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培养;5)融合单篇精读和群文阅读;6)关注高阶思维,开展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 如何在阅读课上进行追问?
我们参照了Paul et al.(1989)的追问框架,将问题分为六大类,即:1)阐明或说明自己观点的问题(Questions of clarification);2)探讨关于假设的问题(Questions that probe assumptions);3)挖掘原因和证据的问题(Questions that probe reasons and evidence);4)探讨观点或角度的问题(Questions about viewpoints or perspectives);5)探讨启示和结果的问题(Questions that probe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6)关于问题的问题(Questions about the question)。具体可参见书中第98至100页。
3. 如何在阅读课上鼓励学生提问?
老师需要在阅读的各个阶段都创造空间,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读前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期待的内容用提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如“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passage?”;在读中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提问;在读后阶段,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访谈、答记者问、观察员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或者文本人物进行提问。同时,老师需要注意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看似奇怪但却角度新颖,老师更需要接受并鼓励学生多提问;还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提问,这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具体可参考本书第74页的“提问技巧”)。
4. 何为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法?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上实施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法?
苏格拉底圈(Socratic circle)或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法(Socratic seminars)是基于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阅读兴趣及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Copeland,2005;Lambright,1995)。
老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营造和谐、开放的讨论氛围(如朋辈经验分享);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如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和反馈)。教学过程如下:学生阅读文本,并做标记和评注;内圈学生讨论,外圈学生记录;外圈学生评价和反馈;内外圈学生互换位置、角色和任务。评价与反馈方式: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重点和维度,如文本阅读和准备、讨论参与度、恰当地表达观点、提出深刻且有逻辑的问题、鼓励他人思考和参与等。
5. 何为阅读圈?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上实施阅读圈活动?
阅读圈(reading circle)也叫文学圈(literature circle),是一种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讨论与分享,在对话中建构新的意义的阅读教学模式(Copeland,2005;Daniels,2002;Furr,2007)。
老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阅读圈培训;角色介绍和培训,如讨论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者(summarizer)、单词大师(word master)、好句好段分享者(passage person)、联想者(connector)、文化比较者(cultural collector)、研究员(researcher)等。教学过程如下:选定语篇;选择角色;有目的地阅读和讨论;小组提问和分享。评价与反馈方式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6. 何为概念导向式阅读教学?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上实施概念导向式阅读教学活动?
概念导向式阅读教学(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简称CORI)模式强调阅读策略、科学概念与知识的学习及阅读动机三者的结合(Guthrie & Klauda,2014;Guthrie et al.,2004)。该模式强调将阅读策略的训练置于丰富的主题探究中,将阅读资料与情境相联系,促进概念知识的习得,提升学生的阅读投入。
教学步骤包括:观察与个人化,即将概念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鼓励学生就概念主题进行提问,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搜寻与检索,即阅读文本和/或搜索与概念主题相关的信息;理解与整合,即开展阅读策略训练,整合多篇文本信息,以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分析概念主题;讨论与分享,即完成阅读项目报告,关注自我表达。评价与反馈方式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二、读者提问
1. 本书第80页讨论了单篇精读与群文阅读,请问这样的单篇精读与群文阅读结合的模式是安排多少课时?都在课上吗?是一篇精读,多篇泛读吗?那么如果这样安排的话,课堂时间会不会不够?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于泽元等,2013)。群文阅读可分为四个层次:1)以教材为主,但是强调单元整合,增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以课内、教材内的文本为主,增加课外、教材外的语篇阅读,“一篇带多篇”(可参见本书第146页教学案例二);3)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开展“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方式(如主题阅读);4)打通课内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如“班级读书会”和“书香校园”)。目前,英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群文阅读主要是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的阅读教学主要以精读为主,第二个层次中的阅读教学可以是一篇精读+多篇泛读,但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堂时间安排具体的泛读文章数量和活动类型。
2.第105页,在苏格拉底圈阅读教学模式的准备工作中提到,“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高质量的文本,而且所选文本要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文本需要“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提出好的问题。文本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诗歌、历史文献、短故事和散文等”。这是不是说明,一般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议论文不适合采用这种模式讨论和教学?
议论文通常是围绕有争议性的话题展开的,其实是开展苏格拉底圈的比较好的文本,学生一般能提出许多比较好的问题。以《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中的一篇议论文“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eate mass unemployment?”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做好标记,并从语言、内容、文体等方面提出至少3个问题。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提出问题有难度,也可以在课堂上先教学生如何提问,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并选出1至2个比较好的问题开启内圈讨论。
3.第141页提到的阅读圈活动同样选用了一部文学作品,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是不是阅读圈教学模式不太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其他体裁的文章?
阅读圈适用于不同文学和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语篇特点、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圈角色。
4.第146至149页提出的教学案例有10个步骤,几乎每个步骤都包含思考和小组讨论,到了第8个步骤又拿出了另外一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那么这是不是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同时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协调性也有所要求?如果学生本身基础不是很好,也较难开展小组讨论,这样的活动是否比较难开展?
这个教学案例是基于一节90分钟的课整理而来的,原来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也很活跃。老师们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删减和调整部分活动(如保留一个Lead-in和Further your thinking活动);或者把第一篇阅读布置成作业,并让学生写reading response,等等。
5.该如何定义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包含哪些维度?
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涵义和维度可以具体参考以下四个阅读素养模型中的一个,或者将它们进行整合:1)PISA 2018阅读素养框架,2)PIRLS 2021阅读素养框架,3)外语阅读素养框架(王蔷、敖娜仁图雅,2015)和4)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阅读量表制定维度(曾用强,2017)。
6.我注意到后面几章的教学案例有不少是使用综合教程的。一个语篇中往往能提炼出多个知识点,但教学目标有些就停留在辨别/概括某种语言现象的功能等层面,而课后作业又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项目或写作中,我感觉我的学生做不到,也感觉少了一些课堂和课后实践的环节。我是不是需要做一个取舍,把目标锁定在较少的知识点上,争取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呢?
教学目标一定要融合内容、思维、语言、文化等多个要素,但是老师要有所侧重,就是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要拎出一条主线,即提出一些主线问题,供学生去探究主题意义。这个过程中一定注意要有侧重(主题意义、首要目标、主线问题和活动的层次性)。
关于具体的活动设计,可以参考英语学习活动观提供的三个活动层次。第一,学习理解层面:基于语篇信息,感知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第二,应用实践层面: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等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第三,迁移创新层面: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
7.请问词汇教学有没有好的建议?
词汇教学要有语境,其实我们在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中都有很多关于词汇教学的活动,比如语义图、小组讨论列表活动等,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语境去猜测词义。还可以在阅读圈中请单词大师(word master)整理相关词汇制作词云,或者请学生制作词汇的思维导图或者以主题意义为核心的词汇关系网等。
8.教师对阅读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呢?有没有类似于苏格拉底圈的评价表呢?
阅读圈活动还没有类似于苏格拉底圈阅读模式那样统一的评价表。目前,阅读圈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观察、学生完成的任务单以及学生反思完成。比如,学生在完成阅读圈活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写反思:
1) How effective was my contribution to the reading?
2) How has my English improved?
3) How have my reading skills improved?
4) How has my knowledge about this topic improved?
5) What have I discovered about myself in relation to reading and sharing ideas?
6) What have I learnt about working in groups?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圈活动反思。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