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作者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如何确定选题
1. 教材研究有哪些选题角度,实证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参考文献?
张虹老师:选题角度包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材评价、教材使用。实证研究理论框架则取决于研究内容。例如,关于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研究,大家可参考外研社引进的《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in Language Textbooks,Karen Risager著)(点击查看图书详情)。该书介绍了国别理论等五大理论。研究方法包括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行动研究等,但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亦涉及不同的方法。例如,分析教材时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等。《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也介绍了一些研究方法。在参考文献方面,可先关注“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专栏”三篇文章的参考文献,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阅读文献。
2. 教材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有哪些切入点?
葛囡囡老师:第一,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可参考熊涛(Tao Xiong)老师2014年发表在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上的文章“Shallow environmentalism: A preliminary eco-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xts in China”。此外,还可在知网上查阅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的博士论文《中、美、新、印小学语文教材生态话语比较研究》。第二,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分析教材,这需要感兴趣的教师提前学习一些生态语言学方面的理论。
如何助力教学/教材编写
1. 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研究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一线教师关注教材话题,能从哪些方面获得教学上的实践创新或者提升、突破?
葛囡囡老师:虽然教材的编制由专门机构负责,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教材的自主权,因此进行文化呈现研究或研读其他学者的论文有助于教师判断教材的文化呈现是否合理,进而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若教材的文化呈现不恰当,教师也可以改造教材。此外,教师未来亦有机会编写教材,也可以将相关研究应用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谈佳老师:在自身的教材编写经历中,曾向编委建议增加文化共现场景,因此教材中特别增加了修辞板块,进行目标语和母语选段的对比,被试用该教材的教师评价为教材亮点,有助于学生感受汉语和法语的语言文化魅力。在另一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化往往更多强调法国文化,因而在教材中突破性地融入了阿尔及利亚现代作家的选篇,并在此选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身份认同”进行思考,实现了语言、文化、思辨的多元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语言文化教学除了教授语言,还需要把文化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看世界的多重视角,而文化呈现研究有助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自觉融入多元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
2. 应该如何把握外语教材的时效性、话题的敏感性等?
张璐编辑:关于教材时效性,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在这里仅从编辑的角度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时效性体现在语言层面(如新词、新表达、新范式)和思想内容层面(如新思潮、热点问题、话题)。很多出版时间较早的经典教材面临着时效性的挑战,包括有些词汇已经过时,出现的社会文化信息太早,例如打电话、发电报等与移动互联的时代次元壁太多。
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的纸质印刷教材是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因其经过编写—编辑—出版这一周期,天然带“滞后”属性。那么,教材是不是越新越好?答案是不一定。在语言层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语汇更新快、更替快,真正有生命力、有价值的词汇要在语用层面形成规范用法,需要一定周期,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每隔几年修订一次,新词语的收录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教材规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时效性是相对的。在思想内容层面,新理念、新思潮、新观点的提出、推开及接受,需要时间检验,教材的客观性决定了选材、思想表达、文化信息呈现要客观公正。
应该如何解决时效性问题呢?第一,适时对教材,以及教材依托的教学指南、课程标准等进行修订;第二,善于利用课件、配套音视频、网络学习资源等教学辅助资源;第三,开发开放的、数字化的新型教材体系。
在出版行业,话题的敏感性即政治性问题。政治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性,指稿件反映的政治立场、观念和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党政高级领导人、外交、民族、宗教等关系的现实政治问题。广义的政治性还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思想格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格调、价值观等也被称为导向性。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这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判断话题的敏感性可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老师们的政治大局观意识都很强,但有些政治性问题具有隐蔽性,多出现在局部表述层面,如文稿中个别语句、
、地图等,在教材编写中需要多思、多查、多检。
3. 请问在初中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教材文化的呈现呢?
张虹老师:文化无处不在,且与语言紧密相关。若词汇量有限,
、练习等都是很重要的文化呈现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或编者如何有意识地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显性或隐性地融入外语教材中。
4. 文化呈现和课程思政是什么关系?
张虹老师:课程思政的内容很广,例如,外语课程思政主要指育人,讲授教材中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等都是育人的体现,因此教材中的文化呈现只是教师进行育人或课程思政的其中一个方面。
如何进行教材研究
1. 要评估教材中的言语行为呈现现状,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呢?若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例如,有老师提到她正在尝试对某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呈现现状进行研究,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量表,尤其是对教材中所呈现的言语行为的质量进行评估的量表。
葛囡囡老师:关于如何评估教材中的言语行为呈现现状,大家可参考《现代外语》在2020年第6期刊发的文章《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该文对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情况进行分类,其中涉及言语行为呈现情况。此外,该文还提到语用知识的类型、呈现频率、呈现方式,相应的,我们也可以进行言语行为呈现的类型、频率及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需要大家自行决定认同哪位学者的分类,并以此为研究依据。
因言语行为呈现研究较少,相关量表比较缺乏。感兴趣的教师可基于理论及自己要分析的语料,建构出一个量表,验证过该量表后,可依此评估教材。
2. 有关各个国家文化呈现的强度似乎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目前的研究似乎只能得出该教材的强度数据,或者比较几套教材的强度大小,无法判断这些数据的高低(因为还没有一个科学、官方的数据标准),未来我国外语教材研究是否会侧重于这一点呢?
张虹老师:我国教育部在2021年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表明我国主张在教材编写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华文化的占比是多少,目前没有官方的标准。我和其他两位作者2022年在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上发表的文章“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s in national English textbooks in China: A synchronic content analysis”对中国三套最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共计21本进行了文化呈现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三套教材的中华文化比重各不相同,但都没有超过30%。这篇文章从研究者视角汇报了这一数据,指出母语文化要在外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以满足国家要求,但是,这一比例不宜过高,因为外语教学中要融入多元文化。
3. 目前正在用张虹教授提出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写论文,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质性编码的主观性难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疑问解答的滞后性。希望专家能提供一些建议。
李晓楠老师:针对质性研究的主观性难以避免这一问题,探究教材文化呈现时,我们依据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的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对教材中的文化要素进行编码。这两个维度包含多种要素,每个要素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文化产品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建筑、意识形态等。编码总体来说较为客观,但也可能存在对某文化要素难以界定的情况,需要融入编码者自己的主观理解,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研究者可以通过与其他研究者讨论确定最终编码,从而保证编码的准确性。在我们的实际研究过程中,会先共同讨论框架,确保准确理解框架,再进行试编码,对于不确定的地方,会进行讨论协商,直至达成一致。
关于研究过程中疑问解答的滞后性这一问题,基于我们自身的研究经历,编码过程是反复的,每本教材的编码都经历了至少5次校对、修改。在反复校对的过程中,会改正之前疏忽或判断错误的地方,也会对之前存疑及不确定的文化要素进行编码。若是对框架存疑,建议先仔细阅读相关文章,在充分了解编码过程的基础上,选取想要研究的教材的某一单元进行试分析,也建议阅读相关文献,保证准确理解每一维度的定义。若是对教材的文化内容存疑,建议与其他研究者共同讨论,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4. 我想用张虹老师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来研究英语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标准有点疑惑,因为文化是动态过程,如果教材中提到美国历史,进行爱国教育,那这时候也可能对中国学生产生教育意义,这样的话是否能直接把它归类为目标语文化呢?
李晓楠老师:如果是做教材本体分析,应该把这一文化要素归类为目标语国家文化。因为教材本体分析是分析教材本身呈现的内容,其内容的教育意义、效果等是要在课堂中产生的,所以在编码时可以直接把它归类为目标语国家文化。文化内容的作用或意义需要补收实证数据。
5. 我最近在用张虹老师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分析某版英语教材中非遗文化的呈现方式。请问非遗文化和其他中华文化有什么区别?收集数据之后该怎样分析呢?有创新点吗?
张虹老师: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收集数据后需要如何分析取决于研究问题。
6. 请问作为教材编写者,若构建教材编写框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确保所构建框架的科学合理性呢?
张虹老师: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既要基于文献自上而下地构建,又要基于教材编写实践和经验。框架的构建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当用例子验证或解释框架时,要看框架是否具有包容性和解释力。
如何投稿
1. 通过语料库对日语教材的词汇特征进行过研究,但是投稿期刊范围很窄,另外,日语等非英语语种教材内容似乎不太受重视?希望专家能提供一些建议。
张虹老师:老师们可选择投在日语领域的期刊上。另外,很多期刊也会发表关于非英语语种教材或教师的研究,如《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外语界》《中国外语》《山东外语教学》等。当然,建议老师们首先确保研究选题有价值,论文质量高,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刊发的机会。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