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ACS Cent. Sci. | 前列腺癌靶向治疗新策略:小分子拮抗剂抑制雄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二聚

2023/4/13 9:30:56  阅读:143 发布者:

英文原题:Small-Molecule Inhibition of Androgen Receptor Dimerization as a Strategy against Prostate Cancer

通讯作者:侯廷军、李丹、唐淳

作者:富炜涛、杨浩、胡陈娴、廖佳宁、龚洲、张珉魁、杨帅、叶尚祥、雷艺璇、盛荣、张治国、姚小军、唐淳、李丹、侯廷军

背景介绍

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是男性发病率种排名第二,且死亡率为第五位的恶性肿瘤。靶向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治疗前列腺癌重要的策略之一。当前,已上市的AR靶向药物均为特异性地靶向其配体结构域(LBD)的配体结合口袋(LBP)以竞争天然的配体雄激素(睾酮和二氢睾酮)。然而,不可避免的获得性耐药限制了这些上市药物的临床效益。除了配体结构域的配体结合口袋,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类型的AR拮抗剂,可靶向其不同的结构域。然而,除了LBP,目前尚无靶向AR其余位点的拮抗剂上市,该领域的研究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AR作为成熟的成药性靶标,开发作用于全新位点并具有全新结构的拮抗剂,对于克服已有药物耐药性,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文章亮点

1

受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的启发,作者发现了AR LBD二聚体界面结合位点(DIP)是一个全新的潜在药物分子结合位点。

2

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CADD)苗头化合物发现和化学结构修饰,作者基于新位点DIP发现了具有开发潜力的AR拮抗剂M17-B15

3

除了ARDIP具有开发潜力,多个相关的核受体存在类似区域,这一发现为相关核受体的DIP靶向分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文解读

反向思考,发现AR上新的活性分子结合位点

雄激素在生殖和非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雄激素与其受体AR结合后,会诱导 AR 的构象变化,进而使其与热休克蛋白解离、AR 发生二聚化以及从胞质转运到细胞核中,随后与雄激素反应元件的特定 DNA 区域结合,发挥相关功能。异常的AR活性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前列腺癌和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众多AR LBD 界面间的氨基酸残基点突变与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密切相关,即在正常水平的雄激素状态下,AR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作者猜测其与氨基酸残基点突变破坏AR二聚相关。因此,作者选取野生型AR LBD二聚体(ARWT)晶体结构,构建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相关的代表性氨基酸残基点突变W751RARW751R)和F754VARF754V)二聚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发现ARWT能够保持二聚体稳定,而ARW751RARF754V在模拟中则均很容易被分离(图1A-C)。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作者纯化了这三种蛋白,采用小角X光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即AR LBD的二聚体界面上的点突变可以破坏二聚体的稳定性(图1D)。

作者反向思考,大胆假设靶向AR LBD二聚体界面的活性小分子有可能抑制AR的二聚,从而抑制AR的活性,最终达到抗前列腺癌的目的(图1E)。通过结构分析,作者发现AR LBD二聚体界面的确存在一个分子结合空腔,而这个结合空腔是否可以成为小分子的结合位点,尚未可知。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作者整合多种CADD技术,筛选了商业化合物库约160万个分子,最终选取了476个分子进行实验验证,并发现了苗头化合物M17(图1F-G)。

1.A-C)分子动力学模拟前(粉红)和后(蓝色)ARWTARW751RARF754V叠合图;(D)小角X光散射证明氨基酸残基点突变会破坏AR LBD的二聚;(EAR LBD界面存在全新的结合口袋;(F)计算机虚拟筛选化合物库流程图;(G476个化合物抑制AR活性结果。

基于CADD辅助,发现活性提升约31倍的AR拮抗剂M17-B15

考虑到苗头化合物活性方面距离上市药物依旧有很大的差距,作者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关键氨基酸残基分解的分析以及4轮药物化学构效关系分析和优化,最终获得了相比苗头分子M17抑制AR转录活性提升了约31倍的M17-B15,达到和上市药物恩杂鲁胺同等水平(图2)。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同为瘤内注射情况下,M17-B15展现优于恩杂鲁胺的抑制肿瘤生长活性(图3)。

2.  计算机模拟构建M17结合在AR LBD 二聚体界面的结合模式(A-F)和M17结构优化4步路线图(G)。

3. M17-B15抑制LNCaP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

总结与展望

AR作为核受体家族一个热门的成药性靶标,发现新的分子结合位点对于AR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商业价值。本文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全新位点AR DIP,并结合CADD技术、化学修饰、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实验等多学科,发现了体内外具有优异活性和选择性的全新AR拮抗剂M17-B15。此外,核受体家族还有很多核受体存在DIP位点,也是未来靶向治疗研究的新契机。

转自:ACS美国化学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