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过去10年间,国内每年专业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已经“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而《改革方案》要求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调整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把之前10年的调整优化速度又加快一倍,可谓超常规举措。
2022年9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并指出,要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专业,同时又是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
可见,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结构,是未来数年间,高校在这场重大改革中应该坚持的方向。
新增专业:产业需求引导专业设置
国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需求趋势,可以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整体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以广西自治区为例,广西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沟通交流的关键窗口,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以此为依托,广西普通高校近10年的专业设置情况也主动适应了地方发展需求。
广西与东盟十国的合作交流催生了语言对接的需要,截至2020年,广西共6所普通高校新增了东盟小语种专业,共增设专业点15个,涉及7个东盟国家,覆盖率70%;广西“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大量跨境专业人才需求,广西普通高校共增设跨境贸易相关专业近30个,其中商务英语专业增设量最大,共19个,仅2020年一年内,就有4所高校同时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十三五”期间,广西制定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对各城市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了精准定位,广西各高校专业设置也围绕各地区产业结构布局展开。如北部湾大学积极增设海洋制造产业相关专业,依据地理优势,助力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临港产业发展;广西大学等位于南宁市的高校,坚持信息产业枢纽的城市定位,牢牢把握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的要求,相继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约有90个新设专业与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布局高度契合,占新设专业比重的23.2%。
专业调整:综合指标定位薄弱学科
当前,高校发展由外延式扩张转化为内涵式提升,对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挑战日益突出,专业的调整与优化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内涵式发展,自2010年起,昆明理工大学就在全国率先实施招生与就业联动的专业“红黄牌”预警机制,学校根据每个专业的一志愿率和初次就业率进行综合排序,对排名靠后的专业黄牌预警,缩减招生人数,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的专业即为红牌,停止招生。
随着我国招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深刻变化,以及国家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要求的提高,2017年3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对"红黄牌”评价体系做了新的调整。
新的体系涵盖了包括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社会评价,指标也由原来的3个扩展为15个,包括专业的志愿、教学条性、教学改革、学习效果、就业、升学等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公平。
其中,招生环节体现了考生家长和社会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培养环节体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效果,教学建设投入和教学基本状态,就业环节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数量和层次的需求。引入社会评价是希望体现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各专业的客观评估。
黑龙江工程学院则采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评价体系,使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各专业进行数据分析并调整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定性分析指标主要从办学特色、优势及约束性特点出发,将招生专业分为继续招生(即“强保留”)专业、可暂停招生(即“弱保留”)专业和无特点专业等三类,其中,强保留专业确定为继续招生专业,弱保留专业和无特点专业可进一步根据定量分析指标确定本年度是否招生。定量分析指标重点针对弱保留专业和无特点专业进行量化分析。为便于定量分析,分别从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选取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数据获取和分析。
专业如何“退场”是不少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专业“退场”的工作难点,主要集中在对专业的科学评价和来自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的巨大压力两个方面。
围绕专业退出机制,部分高校明确制定了停止招生及撤销标准,并规定了相关专业教师的处理方式。
山东师范大学在调整优化专业时,则更加注重专业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撤销”“砍掉”。比如同属同一专业类或者相近的专业,如果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生职业趋向等方面差别不大,那么这类专业就可以整合到一个基础较好、较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如果是相对独立的专业,没有相近或相关的专业可整合,或者确实发展乏力、潜力不足、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当机立断进行调整。
关于教师的调整问题,学校认为,教师是不应该按照专业进行区分的,教师的组队应该着眼学科,如果是相近专业的整合,那么教师一般是没有需要调整的问题的;如果专业相对独立,那么可以依据教师的学科研究方向对教师进行相应调整,或者引导教师开设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再或者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等。总之,教师着眼学科,就可以按照教师的学科研究方向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即使不能参与专业教育,也可以参与通识教育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教育。当然学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
在充分了解产业需求,以市场需要、就业状况为基础进行专业调整的同时,高校也应注意兼顾自身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条件等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影响。同时,专业设置更应该尊重专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对市场变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一哄而上,把握好专业调整的度,不被短时利益动摇办学的初心。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