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P13—P14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摘自《学术探索》2022年11期,罗浩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是全方位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历程、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历程、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历程提炼出来的科学结论,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理论向度: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
1. 通过极具创新性的“十个明确”体现强大的理论力量。一是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第八个“明确”进行合理拓展和全面丰富,创新发展为第一个、第十个“明确”。第十个“明确”谋划统筹了党的建设,指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向,将制度建设贯穿在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零容忍”反腐败,牢牢着眼于制度建设,净化党内的政治生态,“切实压实管党治党的各项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社会革命。二是增加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创新理论,真正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构建决定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确保发展安全和发展质量。
2. 通过极具实践性的“思想”体现强大的理论力量。立足思想的原创性、历史性贡献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需要从实践性的“思想”来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在这一科学而伟大的理论体系指引下,逐渐生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诸多极具实践性的“思想”。每一个“思想”又都是富含科学内涵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更加经天纬地。
3. 通过极具指引性的“规律”体现强大的理论力量。规律集中体现了真理之“真”,直接彰显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不断丰富和深化,科学揭示了“三大规律”的更多细节和层次,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趋向于精确、完备和丰富。着眼于宏观来分析,系统揭示了统领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多方协同推进“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双重攀升。着眼于具体层面分析,对于具体情况和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了符合具体情况的创新论断,这些创新论断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是紧密结合现实和正确指导实践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宏观、中观层面的客观规律在具体实践中的生动展开。
实践向度:创新性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1. 创新性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在坚持党的领导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提出了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了坚定“四个自信”的科学论断,系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在智慧性提出“五位一体”的同时谋篇布局了“四个全面”,以协同联动的方式统领两大“布局”,推进伟大事业的向前发展;开创性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格局”,要求发挥合力作用实现科技发展的自强,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发展向着高效率、公平性、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前进。
2. 创新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人类的发展潮流指向的是现代化,然而西方霸权主义依旧根据自身的狭隘价值观和核心利益塑造世界,将基于自身核心利益的“现代化标准”强硬作为全球标准。如若有国家不根据这一标准推进“现代化”进程,就会遭到一系列的制裁,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创,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胸襟和宏阔的世界眼光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逻辑窠臼,保证不向他国转嫁冲突和问题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竭力防止曾经的苦难再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绝不复制和照搬所谓现代化的“成功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探索出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实现巨量人口的整体现代化,必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 创新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亟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的长期执政。经过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四自能力”持续得到攀升,显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思想影响力,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突出问题,全面消除了威胁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隐患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将自身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自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依靠人民群众和自我革命从而彻底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正确道路。
精神向度:开创性凝聚起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1.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加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历史眼光和高远的政治站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号召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悠久文化更深厚持久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引全体中华儿女以发自内心的深沉情感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着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要求广泛发掘和诠释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建构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耦合的中华文化体系,概括并彰显表征中国精神的象征标识,使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基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全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和国界的重大文化精神。
2. 在全面统领全党全社会赓续红色血脉中加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全党全社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之下,逐渐形成了崇尚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使革命斗争精神全面熔铸在全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人人争当讲好革命故事的践行者和代言人,使中华儿女在革命历史中汲取了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目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
3. 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加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全党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中华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厚思想精髓的深度融合。同时,异常重视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不断继承精神遗产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创造性提炼了以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伟大精神谱系,指引全国人民全面弘扬革命先辈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一伟大思想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着繁荣昌盛方向发展,着力培育和践行全党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建构面向人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共同价值,全面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新时代是伟大的变革时代,也是科学理论创新发展的大时代,更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持续发展的大时代。新时代中华民族经历着人类前所未有的独特宏大的实践创新,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供给了宽广空间和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动摇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论品质,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中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擘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蓝图。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