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270——风险社会
2023/4/11 15:59:43 阅读:174 发布者:
风险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先提出,是对全球深层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回应。 风险社会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推动进步,又产生了大量不可预测的副作用——技术和生态风险。 风险不再是个人或单个组织的风险,而是全球性、结构性现象。
风险对社会的权力、权威以及权利等都在进行着解构与重构。政府的权力、权威、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企业财富等都已无法单独消除和避免风险,伦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成为风险评估中考量的必要因素。
风险的含义:
①风险有别于灾难,灾难是自然造成的,风险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无限效力的地方才出现。
②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只有在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③“风险预示一个需要避免的未来”。 也就是说风险指向未来,是尚未发生的,它可以通过预防性行动和制度化措施战胜之。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与贝克一样,都从现代化的角度解读风险,都将风险界定在一个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的风险社会中。在传统社会,外部风险(诸如地震、海啸、洪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风险,人类能够通过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方法,不断化解之。进入后工业社会被制造出来的风险(诸如核动力风险、化学产品风险、生物产品风险等)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这种人为风险,人类所能做的选择是不断进行制度革新以期化解之。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或者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位等原因,制度本身会产生更多人为风险,即“制度化风险”。贝克则用“有组织地不负责任”这一概念表达之:“风险社会的特征是愈来愈多的环境退化的矛盾——被感知到的和可能的——伴随着关于环境的法律和法规的扩张。然而同时,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似乎明确地为任何事负责。
“制度化风险”和“有组织地不负责任”是后工业社会主要的风险来源,也是“风险社会”理论的创新点。贝克将现代化过程分为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危险开始支配公众、政治和私人的争论和冲突。在这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制度成为其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威胁的生产者和授权人,此时,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成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是“再现代化” 的过程,即“自反性现代化”( reflexive modemization)。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自身现代化过程所造成的种种未预期的、不可控制的和不可计算性的巨大威胁。科技风险因此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
科技的发展是后工业社会风险产生的根源, 而网络技术的兴起,成了建构高风险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网络技术、传媒三者反而抬高了当代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负面影响,现代和后现代的“双重挤压”,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媒体自身的特殊属性,共同构筑了 21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风险态势。
中国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交叉点上。由于各地区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中国面临的风险更具复合性。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风险,更核心的来源是制度转型。或者是缺乏新的制度应对新的风险,或者现有的制度能力不足无法解决风险。”目前,中国既需要在整体上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任务,也需要在局部解决现代性问题,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也更容易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成为灾难。”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