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分享 |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3/4/11 9:37:44  阅读:164 发布者:

来源:实证经济地理学

整理自:经管学术联盟

原文信息:贺灿飞,盛涵天.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23,38(01):1-10.

1

引言

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并非是单一的、均衡的,而是处于复杂动态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危机的冲击,因此学界越来越关注区域如何面对不良干扰,适应危机冲击,实现经济恢复。不少学者借鉴了工程学、生态学领域对系统均衡的思考,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这一隐喻。此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经历了演化论转向,逐渐在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性韧性的概念,即将区域发展视作一个复杂过程,认为区域对危机的反应、抵抗,以及危机后的恢复都有可能使区域发展进入新的路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量文献探讨了区域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等冲击下的韧性,丰富了学界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机制的探讨(图1)。本文将系统综述区域经济韧性的基本内涵、理论构建及其演变过程,着重从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多尺度融合视角探讨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意义。

2

区域经济韧性:

演化论与均衡论视角

从现有文献看,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存在两大主流视角,即以工程韧性与生态韧性为代表的均衡论视角和以适应性韧性为代表的演化论视角。

2.1区域经济韧性的均衡论视角

工程韧性基于物理系统机械运动的原理,认为区域经济韧性表征为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后状态调整的均衡稳定趋向。在工程韧性的思想背景下,区域发展被认为是存在单一均衡状态的。外部冲击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某一区域偏离其发展路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发展又会回到初始的均衡状态。与工程韧性不同,生态韧性在多重均衡的前提上承认了某一系统受到冲击后进入新稳态的可能性。Simmie等指出,在多重均衡的思想下,区域发展路径被赋予了多元化可能,即某一区域可能会因为无法抵御冲击而衰退,或是通过内生重组创造新的发展路径,并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Martin等人结合Hamilton的观点,也认为经济危机会带来稳态转换(regime shift)。

2.2 区域经济韧性的演化论视角

在各类危机频发的大背景下,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并逐渐意识到区域发展的路径不是单一的、均衡的,而是复杂的、非均衡的。Martin等受演化经济地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性韧性”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内部组成部分与结构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性韧性为代表的演化论视角没有受到传统区域分析中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限制,进一步认为外部冲击对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是风险,也可能是机遇。演化论视角重点关注区域经济韧性与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多样性(variety)以及迟滞(hysteresis)等概念的关系。

均衡论视角与演化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韧性理论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一,区域经济韧性均衡论视角容易锁定于“回弹”,从而简化了社会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无序性,因此其更多被运用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测算而非真实现象的全面解释。第二,区域经济韧性演化论视角在形成之处多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复杂系统理论,较少考虑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韧性形成机制,尚未将企业、劳动者、政府等经济主体行为纳入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框架。近年来,部分学者在演化论视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框架,着力探讨区域经济韧性形成的动态性过程、区域主体互动对区域经济韧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微观—宏观尺度、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韧性表征。

3

区域经济韧性的新视角

现有文献综述大多梳理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框架,并没有充分关注到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中正在形成的新视角。近年来,部分学者基于适应性韧性的概念对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化。

第一,动态性视角。例如SimmieMartin等人在继续吸收演化经济地理学、复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韧性阶段性模型。

第二,多主体互动性视角。例如Neffeke等人指出以区域经济韧性为代表的区域能力形成依赖于企业、劳动力、政府等经济主体互动过程,以及Hassink、胡晓辉等将区域经济韧性与战略耦合框架相结合。

第三,多尺度融合视角。例如Modica等人提出的空间经济韧性,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尺度特征。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开始从复杂网络视角尝试解释区域经济韧性形成的微观机理,从而推动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宏观与微观尺度的统一。

现有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回弹”的思想或过度依赖演化经济地理有关路径依赖、多样化、迟滞的理论基础。在力学、生态学、演化经济地理、复杂系统理论、战略耦合等基础上,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越来越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性视角、多主体互动视角,并逐步尝试在多空间尺度、宏观—微观尺度进一步识别区域经济韧性的表征与机制(图2)。这些理论视角的演变也为区域经济韧性领域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4

区域经济韧性的实证研究

4.1 动态性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

关注到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多从时间维度探讨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变迁。

第一,由于经济危机的特性与影响范围不同,区域应对不同类型危机的韧性表征也具有多变性。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抵御风险能力也是动态演化的。例如,20112018年间,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对外部风险的适应能力逐年递增,而珠三角城市群的适应调整能力则波动上升。

第三,区域经济系统存在内生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区域新增长路径形成或外部政策干预可能会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长期影响。例如,区域经济系统中新增长点的形成与持续扩大,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但是如果刺激增长点的行政手段过猛,则可能不利于长期保持区域经济韧性。

4.2 多主体互动性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中,大多文献并没有具体分析区域经济主体互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作用,较少关注政府、政策制定者、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

在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中,部分研究关注了企业与劳动力互动下的区域经济韧性形成。例如,Diodato等人发现,企业本地化的大部分供应链更不容易受到外部需求冲击带来的影响;Billington等人进一步发现,企业—区域关联通过强烈的区域认同得到体现。

新冠疫情大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政府行为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例如,Gong等分析了“链长制”供应链管理模式对新冠疫情下区域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能够从价值链调整、价值增益与捕获以及市场形成三大角度整合战略耦合与适应性韧性分析框架。

4.3 多尺度融合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

现有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已经涉及大尺度的国家、区域,到城市群与城市,再到更小尺度的社区、产业集群与工业区等。

在国家与地区层面,宏观经济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具有地理空间上的异质性。例如,Crescenzi等人发现对欧盟国家而言,经常账户财政盈余是国家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但对于相应国家内部的重点地区,人力资本以及核心产业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除空间尺度外,现有研究也开始从网络韧性角度挖掘区域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以实现宏观—微观尺度的统一。第一,网络韧性代表区域内部要素相互联结的能力,重要节点承担了串联全局作用。第二,复杂网络本身的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从现有理论进展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逐步从均衡论视角下的工程韧性、生态韧性,转向演化论视角下的适应性韧性,并且产生了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以及多尺度融合视角。

目前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也存在继续发展的空间。第一,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文献对于危机本身性质的讨论不够充分。第二,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韧性框架下行为主体互动的探讨相对较少。第三,现有研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动态性、多尺度融合视角关注不够。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对中国发展意义深远。第一,中国幅员辽阔,要求各尺度单元系统研究如何通过全球—地方互动实现地区经济韧性提升。第二,当今全球化时代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多,中国尚需形成具备调整能力的产业结构布局。第三,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能充分发挥政府治理与政策制定在提高韧性过程中的作用。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