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计量经济学
001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002
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003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004
名义GDP(或货币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005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006
GDP折算指数
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007
用支出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008
消费支出(指居民个人消费)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009
投资
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010
净投资
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011
存货投资
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012
自主投资
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013
储蓄—投资恒等式
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014
折旧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015
政府购买
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016
净出口
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017
最终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018
中间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019
政府转移支付
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020
个人可支配收入
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021
均衡产出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022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023
储蓄函数
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024
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025
平均消费倾向
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026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027
平衡储蓄倾向
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028
棘轮效应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029
示范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030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031
税收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032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033
平衡预算乘数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034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035
投资边际效率(MEI)
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036
偏好(流动偏好)
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037
加速数
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038
加速原理
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039
投资税抵免的政策
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040
产品市场的均衡
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041
IS曲线
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042
LM曲线
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043
李嘉图等价定理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044
菜单成本
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045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
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046
货币的需求
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047
货币的交易需求
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048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049
交易动机
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050
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
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051
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052
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053
狭义的货币供给
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054
广义的货币供给
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055
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
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056
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057
货币政策
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058
凯恩斯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059
古典主义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060
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061
货币幻觉
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062
效率工资
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063
充分就业
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064
失业率
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065
劳动力参加率
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066
摩擦失业
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067
非自愿失业
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068
自愿失业
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069
结构性失业
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070
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071
自然失业率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072
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073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074
补偿性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075
年度平衡预算
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076
周期平衡预算
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077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078
功能财政
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079
货币创造乘数
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080
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081
存款准备金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082
法定准备率
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083
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084
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085
道义劝告
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086
债券
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
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087
证券交易的程序
(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
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
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
清算与交割: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
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088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089
总需求
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090
总需求函数
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091
利率效应
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092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093
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
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094
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
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095
宏观生产函数
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096
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
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097
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098
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099
绝对优势理论
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
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
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
最惠国待遇
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
国民待遇
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
金本位制
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
倾销(低价外销)
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107
进口关税
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
108
进口配额
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
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
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10
汇率
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
实际汇率
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
固定汇率制
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113
浮动汇率制
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
同一价格定律
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5
自然率假说
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16
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
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
国际收支平衡表
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
J曲线
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
BP曲线
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
120
经济增长
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
人力资本
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
有保证的增长率
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
不稳定原理
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
新经济增长理论
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
经济周期(商业循环)
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
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
128
消费价格指数(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
通货膨胀率
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
温和的通货膨胀
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
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
超级通货膨胀率
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
恶性通货膨胀状态
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
平衡的通货膨胀
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
137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
138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
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
动态总需求曲线(DAD)
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
动态总供给曲线(DAS)
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
牺牲率
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
收入政策
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
单一的政策规则
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
理性预期
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