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启事 |《南亚学》诚邀学界同仁投稿
南亚观察 2022-07-10
《南亚学》征稿启事
《南亚学》(South Asian Review)创建于2021年,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姜景奎教授主编。《南亚学》与时俱进,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宗旨,每年两辑,登载针对南亚及与南亚相关的研究成果,内容含括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区域国别问题等,意在展示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引领本领域的研究趋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南亚研究。
《南亚学》第二期收稿截止日期为2022年9月1日,诚邀学界同仁投稿。
一 稿件要求
1. 选题须聚焦南亚及与南亚相关区域的语言、文学、文化、宗教、社会、历史、国别和区域问题等方面。
2. 稿件须为原创性研究论文,选题新颖、方法科学、论证充分、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创新性。
3. 稿件采取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请勿一稿多投。
4. 稿件正文字数(含注释)须在12,000至20,000字之间。
5. 来稿请附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及项目信息。中文摘要字数以500字左右为宜,应充分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关键词3-5个,应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及核心观点。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二级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研究领域。基金项目须提供项目名称及编号。
6. 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本刊对来稿可作必要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事先申明。
7. 本刊拟加入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所有文章全文入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费统一以稿费形式一次性支付。
8. southasianreview@163.com为本刊唯一投稿渠道。来稿时请将word和pdf版稿件一并发至该邮箱。若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二 体例规范
1. 字号:正文五号,脚注小五号。一级标题四号,二级标题小四号,三级标题五号。
2. 字体:中文使用宋体,单独成段的引文使用楷体;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其他语种使用Unicode。
3. 行间距:正文1.2倍行距,注释单倍行距。
4. 注释:本刊注释统一使用脚注,文末不罗列参考文献。脚注以带圈数字(①②③……)依序排列,每页重新编号。当一个编号内存在多个文献来源时,于注释末尾罗列文献,以分号隔开。
中文注释
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顺序为:作者(编者)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页码起止数值间使用浪纹线“~”。再次引用同一中文文献时,仍需完整标注注释。译著需注明作者国籍、译者,如有多个作者且国籍不同,须分别标注。注释示例如下:
(1)专著
姜景奎:《印度文学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第13页。
(2)编著
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泰戈尔全集》(第17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30~32页。
(3)译著
〔印〕迦梨陀娑:《云使》,金克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第60页。
(4)论文集
王旭:《克什米尔问题对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印度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为例》,载姜景奎主编《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第231页。
(5)期刊
薛克翘:《宋元间中斯文化交流》,《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年第5期,第104页。
(6)学位论文
王春景:《R.K.纳拉扬长篇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98页。
(7)报纸
胡仕胜:《印度对多边机制的心态明显生变》,《环球时报》2020年12月15日,第15版。
(8)网络文献
叶海林:《谁的五项原则》,澎湃新闻,2014年7月21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1435
英文注释
基本规范同中文注释。作(编)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名在前,姓在后;作者为两人,之间用“,”连接,两人以上的注明第一作者,其后标注et al.;编者后加ed.,两人以上的加eds.;论文和文章用引号标注,期刊名和书名用斜体标注;单页标注p.,多页标注pp.,页码起止数值间使用“-”;再次引用同一英文文献时,仍需完整标注注释。注释示例如下:
(1)专著
Francesca Orsini, The Hindi Public Sphere, 1920–1940: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Nationalism, New Delhi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39-41.
(2)编著
Kavalam Madhava Panikkar, ed., Modern Chinese Stories, Delhi: Ranjit Printers and Publishers, 1953, p.112.
(3)译著
Sajjad Zaheer, The Light: A History of the Movement for Progressive Literature in the Indo-Pakistan Subcontinent, Amina Azfar trans., Karac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227.
(4)论文集
Giles Scott-Smith, “Cultural Diplomacy”, in Alison Holmes and J. Simon Rofe eds., Global Diplomacy: Theories, Types, and Model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16, p.78.
(5)期刊
Sinderpal Singh, “From Delhi to Bandung: Nehru, ‘Indian-Ness’ and ‘Pan-Asian-Ness’”,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vol.34, no.1, 2011, pp.51-52.
(6)报纸
Jia Yan, Beyond the “Bhai-Bhai” Rhetoric: China-India Literary Relations, 1950-1990, PhD Dissertation,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9, p.202.
(7)报纸
David Cohen, “Resurgent Asia’s Writers Meet”, New Age, December 30, 1956, p.11.
(8)网络文献
Hala Halim, “Afro-Asian Third-Worldism into Global South: The Case of Lotus Journal”, Global South Studies, November 22, 2017, https:// globalsouthstudies.as.virginia.edu/key-moments/afro-asian-third-worldism-global-south-case-lotu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