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类学评论》(Political Anthropology Review) 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半年刊) ; 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一 稿约
投稿可联系本刊主编陶庆博士,邮箱: taoq8388@163.com;手机号:13918538388(同时也是微信号)。
1. 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来稿由专家匿名评审,评审仅以学术价值为标准。稿件编辑严格实行“三审一读”定稿制度。
2. 本刊主要刊登尚未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以3 万字以上为宜,凸显对某一类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洞见; 特别欢迎以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论著材料(每文摘编3 万字以上) 投稿。
3. 本刊所发文章均为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不代表本刊意见。凡涉及国内外版权问题,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法规执行。
二 撰稿体例
1. 中文标题为宋体、三号、加粗; 副标题,另起一行,宋体,小三。
2. 作者名为楷体、四号,作者名间空2 格。
3. 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 ,性别,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字体为宋体、小五、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 字符。
4. 中文摘要为仿宋、五号字体,1.5倍行距。
英文摘要中的主体内容均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1.5倍行距;注意文中的双引号都要保持一致,用英文双引号,凡是英文书名一律用斜体,不加书名号。
标题黑粗字体,小三,居中; 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字体,姓全部用大写字母,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括号中的单位名称,宋体,小四。
“Summary”首行缩进2 字符,黑体小四、加粗。摘要段前下拉间距4行,与作者及单位有一定间距。
“Keywords: ”首行不缩进,黑体小四,加粗,而每个关键词,宋体小四,不加粗,之间空两格隔开。
最后结尾处的译者、校者姓名,中文,小四,宋体加粗。
5. 各级标题:
一级标题须用“一、”、“二、”、“三、”……,宋体,四号,居中对齐,段前段后间距1 行。
二级标题须用“(一) ”、“(二) ”、“(三) ”……仿宋,小四,左对齐,首行缩进2 字符。
三级标题须用“1.”、“2.”、“3. ”……宋体,小四,左对齐,首行缩进2 字符。
6. 正文为宋体、小四字体,1.5 倍行距,英文部分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字体。正文中引文段前段后间距1 行,字体为楷体、小四号字体。正文所有标点符号均为中文全角格式。
7. 图表: 应分别连续编号,并注明图名、表名; 图号、图名置于图的正下方,表号、表名置于表的正上方; 引用的图表或数据须在图、表下注明出处。
8. 数字用法: 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 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9. 译名: (1) 正文中第一次出现重要的中译学术术语时(常用的除外) ,应用括号标明外文原文; (2) 正文( 不含夹注) 中的外国人名应采用中文译名(除熟知的人名外,一般应用括号注出原外文姓名) ; (3) 译名须统一,以学术界的通用译法为准。
9. 注释:
(1) 采用页下注,全文用①②③……每页重新编号; 字体为仿宋、小五字体、单倍行距。
脚注格式: 中文著作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年份: 页码.
示例: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
外文著作
[国籍]作者. 书名[M]. 译者名,译. 出版地: 出版社,年份: 页码.
示例: [法]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M]. 董国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 20.
若多个译者;
示例: [法]基佐. 欧洲文明史[M]. 程宏逵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20.
期刊类
作者. 文章名[J]. 期刊名,年份( 第多少期) .
示例: 徐勇. 治理转型与竞争[J]. 开放时代,2001(7) .
(2) 互联网上引用的文献不能作为正式参考文献列入文末参考文献栏中,一律作页下注处理。网络文献的页下注格式: 作者名: “文献标题”,引自“主页名称”( 网页地址) ,年、月、日。页下注字体为宋体、小五字体、单倍行距,编号①②③……为顶格,以下注内容空两格。
12.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为黑体、小四号、加粗。中文文献为宋体、五号。外文文献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均为1.5倍行距。
(2) 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分别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以作者姓氏英文字母A-Z 为序排列,中文译名以译名的首个字母为准。
(3) 中文文献应标明文献类型( 著作为[M],期刊为[J],汇编为[G],学位论文为[D],报纸为[N]) ; 外文文献中的论文用引号标明,著作(包括文集) 及期刊用斜体标明; 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作者名. 出版年份. 文献名称[文献类型]. 文献出处(卷期次) . 出版地: 出版者. ”; 相同作者的多篇文章被引用时,则从第二篇起,用“———. ”代替作者名。
例如: 陈春声. 2003. 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G]/ /黄宗智,编. 中国农村研究( 第2 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董建辉. 1999. 政治人类学[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3. 20 世纪后期国外政治人类学研究的趋向[J]. 国外社会科学(1) .
和少英. 1989. 政治人类学浅论[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4) .
(4) 外文文献,作者( 无论原名或译名) 均须写出完整的姓和名,中间名可缩略表示; 多位作者的,第一作者按照“姓,名”格式,其余作者按照外文姓名的正常顺序,即“名姓”,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 外文著作类文献均为斜体,出版社前列出版地点。
例如: Fortes,M. ,E. E. Evans - Pritchard. 1970.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 Oxford: Oxford. 48.
Lewellen,Ted C. 1992. Political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London: Bergin and Garvey.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