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2021年度约稿专题(2020年03期信息)
2021/3/2 11:28:32 阅读:541 发布者:
编者按:以下信息,由万维书刊网根据期刊2020年03期信息整理发布!仅供参考!
《戏曲研究》2021年度约稿专题
一、张庚戏曲研究与民族化理论体系专题
当代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张庚的戏曲理论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提出,到通过中国戏曲研究院这一研究机构对戏曲本体及其传承发展进行整体观照,张庚以超前的、宏阔的、高度自觉的视野构建了戏曲民族化理论体系,推进当代戏曲学术的不断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戏曲民族化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张庚及前辈学者为之打下扎实基础,有待戏曲研究者继续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本专题以张庚戏曲研究为切人点,在现代戏剧格局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内在规律,考察戏曲的遗产属性、民族特色,为丰富和完善戏曲民族化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二、戏曲学田野调查方法研究
田野调查方法是戏曲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方法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伶人、场上研究领域的开拓,五六十年代对地方剧种的介绍,八九十年代对各省戏曲史志的整体记述、对各地各类仪式戏剧的记录挖掘,
21世纪以来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等等,均离不开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且积累了一批人类学式的田野作业及张庚等倡导的“调查研究”成果,成为戏曲史研究丰厚的“家底”。
本专题希冀对传统的田野调査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戏曲学的新发展。
三、现代媒介与戏曲传播研究
20世纪,唱片、电影、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不仅改变了戏曲艺术的记录传播手段,而且形塑着戏曲的表演方式、观众的欣赏习惯,促使戏曲成为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戏曲又借助各类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催生了新的社群与文化场域,也推动了戏曲与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门类的跨界融合尝试,产生一些现象级的文化产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既有赖于艺术本体的变革,也依托于对现代媒介的适应及双方的融合。本专题聚焦现代媒介与戏曲记录传播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介变化给戏曲艺术带来的深层变革,及由此生发的相关学术问题。
四、新中国戏曲研究学术史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戏曲研究领域涌现出大量代表性学者、学术团队和优秀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涉及戏曲文献搜集整理、戏曲史、戏曲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创作、戏曲理论、戏曲批评、戏曲音乐、戏曲表导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文物、戏曲教育、戏曲传播等众多方面,在研究深度、广度上均有极大拓展。经济社会的变迁,文化环境的变化,国家文化政策、戏曲政策的调整,乃至文化艺术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国家大型文化工程与课题的设置、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研究视角和热点的转移塑造和展现了70多年戏曲研究独特的发展态势和丰富的学术风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曲研究学术史的梳理是当代戏曲研究的重要命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五、《中国戏曲通史》与戏曲史学研究
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在戏曲学界影响广泛。
该书的编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经历了1961-1963年、1978-1979年两个编写、修订阶段,80年代初出版后,又于90年代再版前进行过修订。从历史语境审视《中国戏曲通史》,它呈现的是一个学术机构的学术群体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认知需求下对戏曲发展演变的考察和研究,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学术和精神。学界对于戏曲史学的研究经历了观念、视野和方法的变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撰述者的史观、史识,各有特点、理路,各有延续、开拓。这一研究领域的总结、反思与持续向前掘进具有重要意义,尚有空间留待研究者作进一步深人的探讨。
六、剧种理论与剧种艺术体系专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剧种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体系性的认知、探讨亦渐趋深人。
“十七年”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戏曲剧种及其艺术体系的研究均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建设和理论总结,2017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对348个剧种的认定再次推动了建构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的理论和现实需要,期待以剧种的自觉精神和反思意识多角度、广视野地探寻中国戏曲的艺术面貌、文化图景与实践路径,共同促进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的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