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43:43 阅读:3356 发布者: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 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 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 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月刊, 中文版每月20 日出版, 英文版每月1 日出版.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PTCD)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源期刊, 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并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是SCI 核心期刊,同时被EI, SCOPUS, Google Scholar, Academic OneFile, ASFA, CAB Abstracts, CNKI, Current Contents/Physical, Chemical and Earth Scienc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tracts, EBSCO Academic Search, Atmospheric & Aquatic Science Database 等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1 用稿原则
投给《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 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
投稿《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的论文应具备以下条件:
(ⅰ) 是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ⅱ) 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ⅲ) 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 栏目设置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设有论文、综述、评述、进展、动态、点评、论坛和讨论等栏目.
论文: 报道地球科学领域具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对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促进作用. 字数一般不超过2 万字. 必要的补充数据(大的数据表等)或说明性文字可以作为电子版附件文件同时上传, 文章录用后这部分内容将作为附件材料在网络版上发表.
综述: 全面系统总结某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代表性成果, 指出存在问题, 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字数一般不超过2 万字, 可含电子版附件材料.
评述: 总结某一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评论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字数一般不超过1.2 万字, 可含电子版附件材料.
进展: 评介当前地球科学某个研究领域的突出进展,特别是该领域不同研究群体最近几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字数限制在8000 字以内, 参考文献不超过80 条.
动态: 介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新颖性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 本栏目的稿件原则上作者不超过2 位, 排版后不超过4 个印刷面, 图和表不超过4 个, 参考文献不超过10 条.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点评: 评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最近一年内发表的突出研究成果, 简要介绍其创新点和对该研究领域的启示.此栏目要求写作应站在一定高度, 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本栏目的稿件原则上作者不超过2 位, 图或表不超过2 个,排版后不超过4 个印刷面(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超过10 条.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论坛: 对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及时性和争议性的议题进行评论, 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栏目稿件排版后不超过4 个印刷面(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超过30条. 有摘要和关键词.
讨论: 对自投稿日期前溯一年内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提出意见, 原文作者做出答复. 意见与答复均为学术性的, 并未曾以任何方式公开过. 评审通过后的意见和答复安排在同期发表, 且均不超过6 个印刷面(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3 写作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 尽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 文字、图表要简练, 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 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 专业术语运用准确, 前后保持一致.
题目: 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要紧扣主题, 简明扼要,但要有足够的信息, 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方便检索. 尽可能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 一般不超过24 个汉字, 英文不超过20 个单词.
作者和作者单位: 在论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是对论文工作有实质贡献的人员, 应对文中的论点和数据负责. 署名单位必须是该项研究的实际完成单位. 单位的名称要用全称, 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如果作者分属不同单位, 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序号, 并请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 地址.
摘要: 应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 概括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理解.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 摘要的写作要精心构思, 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用于对研究内容的检索. 因此, 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 不应随意造词.关键词一般为3~8 个.
资助项目: 列出资助项目来源及其批准号或编号. 格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资助”. 对资助部门的名称要写全称. 英文版中基金项目名称译法要符合有关规范和国际惯例; 例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翻译为“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 专业术语应有定义, 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
引言: 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 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 需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 尤其是近3~5 年内的研究成果. 应非常明确地给出本研究的目的, 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引言部分需要添加标题, 不必介绍文章的结构.
方法: 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 应描述清楚, 引用相关文献, 使读者了解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关实验.
结果: 详细描述由观测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配合以必要的表格和图件, 总结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和规律.
讨论: 应该由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阐明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根据讨 .所归 .的结 .与观点应明确, 切忌简单地再罗列一遍观察结果.
结论: 应该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实事求是地概括本文业已解决的问题.
图件: 按照“文先图后”的原则置于正文中的相应位置处. 图件的分辨率不能低于600dpi, 线条粗细约0.5~0.6mm. 中文图中的汉字为9px 的幼圆字体, 英文图中的文字和阿拉伯数字为11px 的Arial 字体; 但地图中若出现不同的构造分级, 可以使用不同字体、字号表示. 图的高度一般不超过500px, 宽度4~200px(单栏图)或12~425px(双栏图). 如果出现中国地图, 请注意地图的完整性(如国界线和南海诸岛等). 南海诸岛作插图时, 务必完整表达附图中与主图相同区域内的专题要素. 中国示意性地图建议在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下载服务网站下载.
表格: 用三线表, 即表格采用横线表形式, 纵向不画线. 横线数量不限, 需分开的内容尽量用横线分开. 请将表格插入到word 文件中的相应位置.
公式: 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并用圆括号括起置于公式右侧.
致谢: 向对该文有帮助的人员或单位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进行文内标注和文后著录, 将文献著者姓(名)和年份置于文中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得当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未能在论文中引用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献, 尤其是近3~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 或是主要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献, 编辑可能会认为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不多. 对文中所引参考文献, 作者均应认真阅读过, 切忌转引二手文献.
4 参考文献著录体例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要一一对应. 个人交流和互联网网址不放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应放在正文中的相应位置.
正文中文献的引用
(ⅰ) 只有一位作者的文献, 正文中列出该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代; 两位作者合著的文献, 应将两位作者姓名都列出, 中间用“和(and)”连接; 三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文献,只列出第一作者, 后加“等(et al.)”.
(ⅱ) 引用相同作者同一年份的不同文章时, 列出作者姓名, 年份后加注“a”, “b”或“c”.
(ⅲ) 两篇或多篇文献著者的姓氏及出版年份均相同时, 需要给出著者名的缩写, 以免混淆.
示例
Chen(2009)×××
张三等(2003, 2008a, 2008b, 2012)
×××(Chen, 2003; Li, 2011)
×××(Chen et al., 2009a, 2009b, 2012)
×××(Li 等, 2009; Zhang, 2012)
文后参考文献列表的著录规则
(ⅰ) 参考文献列表按照先中文、后西文的顺序排序.西文文献按著者姓氏的拉丁字母排序.
(ⅱ) 姓名的英文书写一律“姓”全拼在前, “名”缩写在后, 名缩写不加缩写点, 姓、名中间加空. “姓”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名”只写首字母, 大写, 两缩写名间加空. 外国人名中间有连字符的, 照加; 中国人名, 中间一般不加连字符. 引用多位作者合著的文章时, 需要列出全部作者.
(ⅲ) 西文期刊文献题目中, 首词和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 其余一律小写.
( ⅳ ) 刊名按照ISO 规范缩写, 不加缩写点. 如Science Bulletin 应缩写为Sci Bull.
(ⅴ) 西文书名和论文集名中实词首字母一律大写,介词和连词为小写, 但首词和4 个字母以上的介词首字母应大写.
(ⅵ ) 本刊于2010 年变更刊名. 引用发表在本刊1996~2009 年的文献使用老刊名, 2010 至今的文献使用新刊名. 具体说明如下: 1996~2009 年, 中文版刊名全称为《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英文版刊名全称为Science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缩写为Sci China SerD-Earth Sci); 2010 年至今, 中文版刊名全称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英文版刊名全称为SCIENCE CHINA EarthSciences(缩写为Sci China Earth Sci).引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文献时, 中文稿件引用发表在中文版上的文章, 英文稿件引用发表在英文版上的对应文章; 可以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网站earthcn.scichina.com 进行检索.
示例
期刊
朱日祥, 徐义刚, 朱光, 张宏福, 夏群科, 郑天愉. 2012.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2: 1135–1159
Hermann J, Spandler C, Hack A, Korsakov A V. 2006.
Aqueous fluids and hydrous melts in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rocks: Implications for element
transfer in subduction zones. Lithos, 92: 399–417
Zheng Y F. 2012. Metamorphic chemical geodynamics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Chem Geol, 328: 5–48
注意: 1) 引用增刊论文时, 卷号后注明“(增刊)或(Suppl)”; 2) 已被期刊接受的论文, 如果电子版已经发表, 注明预计出版年和doi 号;否则, 不能作为文献引用; 3) 非正式出版资料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专著
施雅风. 2003.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北京: 气象出版社. 124
Anderson D L. 2007. New Theory of the Earth.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4
注意: 非第一版时要列出版本号.
论文集
郑永飞. 1999. 地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见: 郑永飞, 主编. 化学地球动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2– 118
Sun S, Li J L, Lin J L, Wang Q C, Chen H H. 1991.
Indosinides in China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astern
Paleotethys. In: Müller D W, McKenzie J A, Weissert H,
eds. Controversies in Modern Geology. London:
Academic Press. 363–384
注意: 非第一版时要列出版本号.
会议论文集
Yaxley G M, Kiseeva E S, Stepanov A S, O‘Neill R. 2012.
Mantle transition zone lithologies revealed from majorite
inclusions in diamonds. European Mineralogical
Conference. 1: 83
学位论文
张少兵. 2008. 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10
Pegan S D. 2006. Molecular gating dynamics of the
cytoplasmic domains of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Kir) channe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技术报告
Chang V. 2006.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专利文献
Tan C, Shen D, Weng J. 2005. Pyrazole diacylhydrazine
compound, and its preparing method and use. PRC Patent,
CN1709875-A, 2005-12-21
使用手册
Bhandarkar M, Brunner R, Chipot C, Dalke A, Dixit S,
Grayson P, Gullingsrud J, Gursoy A, Hardy D, H´enin J,
Humphrey W, Hurwitz D, Krawetz N, Kumar S, Nelson
M, Phillips J, Shinozaki A, Zheng G, Zhu F. 2006.
NAMD User’s Guide Version 2.6
计算机软件
Ludwig K R. 2003. ISOPLOT 3.00: A Geochronological
Toolkit for Microsoft Excel. California: Berkeley
Geochronology Center
光盘版材料
Anderson S C, Poulsen K B. 2002. Anderson’s Electronic Atlas
of Hemat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kins
5 投稿指南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与其英文版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刊物. 投稿时提交中文稿或者英文稿均可, 但不要同时提交中、英文稿. 英文稿的语言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否则不予录用.投稿时, 在“投稿信”中, 必须提供下列信息: (1) 论文的科学创新性及其意义; (2)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科研背景简介, 最好列出3~5 篇代表性论文; (3) 3~5 位国内外同行专家作为候选评审人, 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审稿人.对这三项信息不全的稿件将不予送审; 对特约稿件也要求提供候选评审人.
文件要求
使用A4 规格的纸张, 文字通栏排列, 1.5 倍行距, 13px的宋体(中文)或Times New Roman(英文). 图件可以插入正文中, 也可以放在正文后, 与正文做成一个文件.
稿件必须有页码信息, 提交WORD 或者PDF 格式的文件, 将图表镶嵌到正文的适当位置.
投稿系统
中文版投稿, 请将稿件提交到中文投稿系统(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SSTe/login/index), 在线投稿. 首次投稿时需注册一个“作者账户”. 注册完成之后,按照提示与引导进行投稿.
英文版投稿, 请访问英文投稿系统(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com/sces). 英文投稿系统的账号默认为E-mail 地址全称, 首次登陆英文投稿系统时, 请检测自己的E-mail 是否已被注册. 如果已经注册, 首先找回密码,然后再投稿.
稿件的评审
稿件将由编委会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并做出录用与否的决定. 评审过程大约需要60~90 天. 评审结束后, 无论录用与否, 编辑部将及时向作者转达评审意见. 作者可登录投稿系统查询具体的评审意见. 作者若在90 天内没有收到有关稿件的取舍意见, 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 并告知稿件编号以便查询.
文章的署名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通讯作者应保证每一位作者在投稿前都读过这篇文章并同意署名和署名顺序, 同意将稿件投给《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如果确有必要说明多位作者对成果的贡献是相同的, 可用†符号标在作者姓名的右上角, 并注明“同等贡献”. 通讯作者应代表其他共同作者承担与编辑部联系的责任.文章投稿后, 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原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材料. 中、英文稿中的作者署名及署名顺序要保持一致. 一旦投稿, 通讯作者一般保持不变.已发表资料的使用许可作者有责任在出版前获取所有资料的再使用许可, 即对于任何已经或即将在其他地方发表的资料(图、表、照片、公式、数据等)时, 必须从版权所有者处获得使用许可, 将电子版和纸版提交编辑部. 即使这些资料是作者本人之前发表的, 如已经转让给出版社, 也需要履行相同程序. 使用上述资料时均需要对之前的出版物进行恰当引用.
稿件录用之后
稿件被录用后, 全体作者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声明书”, 将该论文(各种语言版本)所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的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 全体著作权人授权《中国科学》杂志社根据实际需要独家代理申请上述作品的各种语言版本(包含各种介质)的版权登记事项.
收到著作权书后, 编辑部将安排排版. 排版后, 编辑会通过E-mail 给作者发出校对通知, 并要求作者在收到清样后3 日内将校样发回. 如果作者联系方式有变化, 请务必及时通知编辑部新的联系方式或委托他人代为校对. 稿件录用后, 将收取出版费用. 如果作者需要抽印本或样刊,请在返回校样时向编辑说明.
文章发布
国内外读者可以通过如下网址下载全文.
中文版
http://earthcn.scichina.com
http://acad.cnki.net
英文版
http://earth.scichina.com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430
6 联系方式
地 址: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 号《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717
网 站: http://earthcn.scichina.com;
http://www.scichina.com
电 话: (010) 64015883
电子信箱: geo@sci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