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简介(官网信息)
2020/5/14 15:50:09 来源:
官网信息 阅读:2795 发布者:
编者按:以下信息,由万维书刊网根据期刊官网信息整理发布!
2013年,是一个以推动华夏传播研究为自己神圣使命的传播研究所——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20周年庆的年份。为了纪念前辈的丰功伟绩,更为了进一步推动华夏传播研究再上并新台阶,于是研究所决定创办一本学术期刊——《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以向前辈们致敬。《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办刊宗旨是“华夏传播•文明传承•文化自觉•民族复兴”,《责无旁贷地推进华夏传播研究》的发刊词有言:“我们将在许多海内外学者的关心指导下,继承华夏传播研究的传统,高扬华夏传播研究的主体意识,争取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我们将以刊物为平台来集聚研究队伍,一切切磋琢磨,共同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创新,以无愧于这个多彩的时代。”刊物定位是以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新闻传播类辑刊,论文字数通常为1万字以内。
刊创7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4年为试刊探索阶段,共出版5期,前3年为年刊,第4年为半年刊,且是以国际连续出版物的形式出刊。创刊号以“缅怀余也鲁先生”为主题,并刊登了苏钥机、郑学檬、孙旭培、许清茂、陈培爱、黄鸣奋、刘训成、黄慕雄等人的9篇纪念余也鲁的文章;2014年第2期以“传播学中国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望”为主题,刊载《2014继往开来:传播研究本土化座谈记录》等文章;2015年第3期以“中国文化遗产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践”为题,以近乎专辑的形式,有开创性地提出“中国文化遗产传播”这一概念,并试图从理论、方法与实践三层面来建构”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学“的学术框架;2016年第4期以“民族/文化心理研究”这一主题专栏,同期也刊登了当年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大众传播研讨会”9 篇文章;2016年第5期以“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为主题和专栏,刊载了刘忠博的《从华人文化观点再思考生集体主义脉络下的人际关系》、王仙子的《先儒家知、诚、信传播观念及其当代启示》、赵梅等的《人际传播学之”据“与心性之学之”礼“》等文章。
2017年,研究所与中盐金坛公司合作,正式将《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改版为学术辑刊,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并确定为半年刊。改版后的三年来,即将出满6辑。本刊延续了传统的办刊方式,即每期都有主题,且该主题为本辑的一个专栏;同时又开创了新形式,即每期确定10个专栏,其中“盐文化研究与传播”“贤文化与组织传播研究”“国学新知”专栏由中盐金坛的文化部主持,其它7个专栏由研究所邀请海内外学者主持。前6辑的主题分别为:第一辑为“乡村传播与文化空间”;第二辑为“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第三辑为“中国礼文化传播研究”;第四辑为“老子传播思想研究”;第五辑为“华夏文明传播研究”;第六辑为“认识传播学探索”。每辑的文章均为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方便读者查阅。
声明:本刊不收版面费,并赠送样刊2册。
本刊格式同于《中国社会科学》。
投稿邮箱:cccs2013a@126.com
投稿地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光二213室,《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辑部收,邮编:361005
敬请关注本刊公众号“传播学本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