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稿约
本刊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
本刊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暂定2辑,16开,每辑约30万字。
本刊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
本刊主要栏目有: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史、汉藏语及东亚语言比较、出土文献语言、传统小学文献、学术史研究等,特别欢迎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反映学术前沿问题的佳作。
本刊适量发表有学术价值的书评、人物评价及争鸣文章。
本刊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本刊版面公开,稿件不拘长短,崇尚实事求是。
来稿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应齐、清、定,请提供电子文本(Word格式及PDF格式两种);电子文本请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本刊邮箱。本刊不接受纸质文本。
本刊审稿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如未采用,不另行通知。限于人力,来稿恕不退还。
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不愿意修改的稿件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
本刊文稿撰写格式另附。
来稿一经采用,即致薄酬(含光盘版、网络版等稿酬),另赠送当期样刊两册。
已采用的稿件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属本刊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注明。
作者姓名、简历、电子邮箱、电话、通信地址及邮编,请另纸(页)给出。发表时,署名由作者决定。
来稿、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210023。
投稿邮箱:ndlsyyx@163.com。
文稿体例
一、题目,二宋,居中。如有题注,题尾用*号右上标。
二、副题,前加破折号(宋体二段),三宋,居中。
三、作者,四宋,居中。多位作者时,人名之间空一格,右上标1或2……。
四、作者单位,五宋,居中,外加括号。如有多个单位,则前加序号,例:(1.大单位具体单位……)。下空一行,与摘要分开。
五、摘要,小五黑,顶格,后加冒号。正文小五楷。
六、关键词,小五黑,顶格,后加冒号。其他小五楷,中间加分号。下空一行,与正文分开。
七、正文标题,全部左空二字,四黑。各标题序号可采一、二、三、……,下位标题依次为(一)、(二)……/1.、2.……/(1)/(2);也可采一级标题为1.、2.……再依次为1.1、1.2……/1.1.1……1.2.1……
八、正文字体、数字与标点,除特别情况可采繁体外(如古籍引文、例句内有可能引起异议的部分等),一律采国家法定的规范简体字字体,五宋。国际音标一律用IPAPANNEW。电脑不能显示的古文字字形、图画等,采插入式图片,图片大小要注意行距,也不能改变图片的比例。阿拉伯数字和外文字母采Times New Roman字体。标点符号形体随前面的相应字体。电脑内码外的字采方正大字符集字体,同时抹紫色。
九、例句及出处采五号楷体,序号加括号。例:
(1)他轻轻摇着扇子,眯着眼,扯起他三十多年教书生涯中的往事,一阵阵唉叹,一阵阵动情……(陈忠实《蓝袍先生》页150)
十、题注与脚注,当页下画横线(宋体十段),线下先题注后脚注,六宋。脚注序号用带圈数字,如①②③等,右上标。不使用脚注自动生成格式,每页手工编序。
十一、文内引文同正文,加引号。大段引文可另段,首行缩四字,其他缩两字,不加引号,五楷。例:
参考文献与注释是不同的,有人指出: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方括号标注。
十二、文内括号注释,五宋。作用有二:1.引用文献出处,括号内先写年份,加冒号,后写页码。例:周祖谟(1966:434—473)指出,《切韵》音的基础是公元六世纪南北通用的雅言,分韵辨音是采取以前南北诸家韵书之长,而不是以一方方言为准。2.说明事项。括号内的文字是对括号前的词语作出说明或提示。例:(1)张衡(78—139)《西京赋》的韵脚字有n个。(2)厌(影咸琰开三去)。
十三、表格次序及表内文字皆小五号宋,阿拉伯数字用TimesNewRoman字体。表内内容注释,采表下注,六宋。表下空一行,表序和表名(如果有)之间空一格。例:
表1 (也可添加表名)
文字 数字 小数 百分数
记录 对齐1 12 1.13 1%4
记录1 对齐2 2 22.22 12%
记录2 左对齐 1234 333.333 99%
注:1.文字左对齐。2.数字对齐个位数。3.小数对齐小数点。4.百分数对齐百分号。
十四、参考文献,四黑,居中。文献按音序排列,前加序号,古籍与现代著作分开排列,古籍朝代外加方括号,音序以著者为准,顶格。例: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5年版。
1.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广州岭南大学《岭南学报》第9卷,1949年。
2.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载《问学集》上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
4.陈应时:《论证中国古代纯律理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十五、文末附文,小五楷。1.可附对文章背景、特别事件的阐明。
例:本文为纪念邢公畹先生诞辰百年而作。2.文末最后可附作者简介、通信地址及电子邮箱等,不愿公开的可不附。例:张函邻,男,教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198号京都大学院外文系。邮编:100321。电子邮箱:erew@163.com。
十六、本刊不建议利用电脑自动生成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