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在我国有5000多年的驯养历史,但其驯化起源地却长期悬而未定。来自西南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绘就了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证实家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呈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受访者供图)“野桑蚕是家蚕的祖先,在长期的驯化和饲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理特性的地方品... [发表时间:2022/10/14 17:16:21]
[摘要]:前言10月7日下午,第一期机关交流沟通活动在勺园5乙303会议室举行,活动邀请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教授介绍北大理工科科研概况。活动由机关党委书记刘旭东主持。机关交流沟通活动旨在进一步落实坚持并创新机关沟通机制的整改方案和学校党委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积极回应机关干部职工在历年问卷调查中所集中提出的强烈建议,建立机关交流机制和沟通平台。机关党委自本学期开始,组织开展“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提质增效、加... [发表时间:2022/10/14 16:35:02]
[摘要]:【1.全球种子干燥敏感性】种子干燥敏感性是植物的重要功能性状,但人们对种子干燥敏感性的关注相对较少。该研究基于来自15个植被带的93个科的886种乔灌木数据探讨了生境、休眠与种子干燥敏感性的关系。在更加干、冷的地区,干燥敏感性的种子比例下降。干燥敏感的种子在潮湿的、季节性较强的植被带最常见,但在干旱的、季节性很强的生境中却很少。干燥敏感的种子在无先锋树种的热带雨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即使这些区域仍然... [发表时间:2022/10/14 16:44:56]
[摘要]:厦门大学医学院吕晓雯课题组招聘博士后及科研助理厦门大学生殖中心吕晓雯课题组主要研究胚胎发育及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重编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重点关注增强子、绝缘子等转录调控元件序列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通过染色质微环境及染色质远程互作对靶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通过优化并开发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提出新的理论模型,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并优化多组学文库构建技术对模型进行生物学功能验证,为理解发育及疾... [发表时间:2022/10/14 17:09:52]
[摘要]:导读具有药物属性的药用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为主,其药效物质生物学遗传基础和品种选育等研究相对薄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团队基于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推动了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代谢途径调控、分子育种及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药用植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关键保障之一。大约在六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药用植物来对抗... [发表时间:2022/10/14 17:15:47]
[摘要]:在旁人眼里,祁第是一个很“疯狂”的人,从不按常理出牌。从小不好好读书,后来随便读了个地方普通大学。就在亲戚朋友都以为他毕业后会接手家里的生意时,他突然“觉醒”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985高校,并拿下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一所国家级科研机构就职,科研起点挺高。没成想画风又是一转,他辞掉了这份令许多人艳羡的研究所工作,到一所“双非”高校“从零开始”。此后,他一年内连续在地学领域顶刊Geophysic... [发表时间:2022/10/14 16:58:53]
[摘要]:历时5年,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从中国到美国再到英国,王琰的博士研究生之旅于一年前在剑桥大学完结,顺利取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今年8月,剑桥大学教授ManishChhowalla课题组在Nature介绍了一种基于N型和P型范德华(VDW)触点的超薄光伏电池,其开路电压为0.6V,功率转换效率为0.82%。王琰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也是王琰在读博期间完成的第二篇Nature论文,上一篇发表于2019年... [发表时间:2022/10/14 17:01:44]
[摘要]: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祝颖慧课题组诚聘博士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祝颖慧课题组致力于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白血病的耐药性及发病机制。现因科研工作需要,诚聘博士后2-3名,期待有志之士的加入。课题组长简介祝颖慧,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0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理学学士;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主... [发表时间:2022/10/14 17:06:35]
[摘要]:编者按2022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华兵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和耶鲁大学医学院RichardA.Flavell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tRNA-m1AmodificationpromotesTcellexpansionviaefficientMYCprotein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m1A... [发表时间:2022/10/14 16:34:11]
[摘要]:前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孙栋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曾长淦教授合作,在中红外波长下对碲(Te)进行了圆偏振相关光电流的测量,为支持碲(Te)作为“外尔半导体”提供了有力的光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中红外圆偏振光电效应揭示半导体碲中的与外尔有关的光学响应》(“UnveilingWeyl-relatedopt... [发表时间:2022/10/14 16:35:39]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