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科学》(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科学》和2篇《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论文。该专刊涵盖了灵长类研究的多个热点领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演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 [发表时间:2023/6/9 10:00:15]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存在阈值效应。当环境温度跨过阈值,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急剧下降。这种非线性响应增加了预测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暖响应的难度。然而,鲜有关于植物微生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是否存在阈值效应的研究。植物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忽视微生物对植物的促进作用,将低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也是剖析这一问题的天然... [发表时间:2023/6/9 9:59:44]
[摘要]:蒸散发是陆地生态系统水、能量循环的关键变量和重要纽带。蒸散发参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过程复杂且时空变异性大的特点。蒸发互补关系(CR)理论只需常规气象变量即可估算蒸散发,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鲜有关于全面涵盖CR模型时间和空间性能的评价研究,对不同CR模型的时间和空间精度以及参数敏感性的认知相对匮乏,特别是在缺少蒸发观测的流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 [发表时间:2023/6/9 9:59:09]
[摘要]: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人类逐渐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使得纸质媒介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成为信息显示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到了物联网时代,电子传播开始兴起,有效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和快速传播。但是日益增长的纸张消耗量和一次性电子垃圾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图1)。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发了多种智能可重写显示体系。然而,如何通过新型材料结构与显示机制的设计,开发一种集远程控制、快速响... [发表时间:2023/6/9 9:58:41]
[摘要]:放线菌能生产种类繁多的次级代谢产物,而微生物发酵是人们获取这些天然产物的重要手段。对于某一目标产品,野生菌株的产量一般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的菌株驯化以提升产量。小分子生物传感器与液滴微流控的组合已被证明是放线菌菌株改造和高通量筛选的有效手段。然而,在菌株驯化过程中,目标产物的产量往往是阶段上升的,而多数生物传感器仅能在一定的操作范围内响应目标化合物,难以支持从野生菌株到工业菌株多阶... [发表时间:2023/6/9 9:58:06]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光电子课题组李明研究员-祝宁华院士团队研制出一款超高集成度光学卷积处理器。相关研究成果以Compactopticalconvolutionprocessingunitbasedonmultimodeinterference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3-38... [发表时间:2023/6/9 9:57:39]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量子科话,作者量子科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与香港大学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果序实现了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super-Heisenbergquantummetrologywithindefinitegateorder为题,发表在《自然-物理》上。量子精密测量致力于... [发表时间:2023/6/9 9:57:10]
[摘要]:有机光伏电池具有质量轻、柔性、吸收光谱可调等优势,在室内光应用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近几年,有机光伏电池在室内光下的光伏性能不断提高,但有机半导体材料较大的能量无序度将导致更宽的态密度分布,严重限制了器件在弱光环境下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聚光技术,增大入射光通量可以有效抑制能量无序度对有机光伏电池室内光性能的影响,但有机光伏电池在聚光环境中的光伏性能和器件稳定... [发表时间:2023/6/9 9:56:40]
[摘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与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而且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Revie... [发表时间:2023/6/9 9:55:44]
[摘要]: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的形态大小、陆源碎屑输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 [发表时间:2023/6/9 9:55: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