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什么是范式? [意]吉奥乔·阿甘本著,王立秋译转自公众号“实践与文本”一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已经就某些形象写了许多,如牲人,穆斯林人,例外状态和集中营。尽管这些都是现实的历史现象,但我是把它们当作范式来处理的,其角色和功用在于构成某种更加广阔的历史-问题式语境并使之在智识上可以理解。因为这种研究进路已经引起了一些误解,尤其是对那些或多或少出于善意认为我的意图是提供纯粹的史料学主题或史料学重构... [发表时间:2023/6/9 14:37:18]
[摘要]:作者|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来源|网络、管理学学刊,原标题《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演说《以学术为志业》中指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在韦伯看来,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对于刚刚迈入学术大门的年轻学者而言,不啻一段需要在不断的挫败和平庸感中斗争和煎熬的历练。“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是的,我只为我的天职活着。’”有不少年轻的学子,心... [发表时间:2023/6/9 14:31:34]
[摘要]:摘要短视频平台正在迅速发展,作为“数字移民”的中老年群体在这一新兴媒介上的使用日益活跃,其媒介素养和信息识别判断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对19名中老年人进行了短视频观看和信息判断的干预研究,针对中老年人在干预过程中的判断逻辑和日常短视频观看中的辨别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运用结构化扎根分析法,构建了包含“系统性路径”“边缘性路径”和“社交路径”三条路径在内的中老年人短视频信息识别和判断机制模型。研... [发表时间:2023/6/9 14:26:39]
[摘要]:摘要本研究借助历史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即时成像相机如何在其功能性被完全替代的数字时代死而复生,重塑“新媒介”身份。传统胶片时代,即时成像相机在时间上的“即时显影”和空间上的“一步成像”让它获得抢占市场的优势,而逆信息化、不可复制、不可修改的断裂性则成为阻碍。但是当其优势被数码相机取代之时,连续性轰然倒塌,即时成像相机一方面抵抗数码,凭借看似退步实则不可替代的断裂性,作为“复古媒介”死而复... [发表时间:2023/6/9 14:27:12]
[摘要]:摘要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关键词 空间新... [发表时间:2023/6/9 14:30:58]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JCR媒匠,作者狸狸学子编者按“媒介伦理案例库”是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个自主设计与编纂的学科案例库,同时也是我校首个在线文科案例,案例库满足了媒介伦理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性需求。本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始于2014年10月,经多方专家论证,由学院首任院长江作苏教授领导,全院历时一年余建成。我们的公众号精心打造了“媒介伦理案例库”专栏,把更多优秀作品呈现出来与您分享。◆◆优秀案例作品◆◆“... [发表时间:2023/6/9 14:33:49]
[摘要]: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的“中间地带”为抓手,经由罕见病患者群体来讨论社交媒介在生命体验中的意义表现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是一个在内在感受与外在现实之间缓冲与包容的“中间地带”,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罕见病患者全面接纳自身经验,以完成自我的确定与发展。此外,“中间地带”的体验通过个体程度不同的“自愿性分离”“内外部协商”等来实现,并伴随着象征性的文化生活与... [发表时间:2023/6/9 14:26:00]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史学会,作者蒋贤成钟新等【摘 要】国际媒体合作传播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相互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被国际媒体广泛运用的国际传播实践策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媒体近年致力于拓展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合作,以“借船出海”为代表的合作传播实践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和业界较为关注合作传播的“供给侧”,即中国媒体的合作意愿、合作形式与合作... [发表时间:2023/6/9 14:28:30]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记者,作者张洋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 [发表时间:2023/6/9 14:30:17]
[摘要]:我是谁?我想怎么样?我的形象自我感觉如何?而别人又是如何看待我的?我是否在与他人共建自我形象?我如何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我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我的日常生活与牢笼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可能不少人追问过。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也是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米德、笛卡尔、杜威、尼采都在不同层面回答过这样的问题,而戈夫曼也许是最为集中地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者之一。这几日一直在读戈夫曼的著作... [发表时间:2023/6/9 14:33: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