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秦之声,年之韵

    类别:随笔 作者:澹台静云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10/10 19:39:24 网友阅读:1051次 网友推荐:3次  字号:   

    我的家乡在天水市甘谷县的农村,那儿物阜民康、人杰地灵。她有“羲皇故里”之称,原有很多传统的过年习俗,不过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是“唱大戏”(就是唱秦腔)却成了每年过年的必备节目。

    对于作为秦人后裔的天水人来说,过年不唱秦腔就不算过年,因为秦腔是来自老秦人心灵深处的吼唱声,是祖宗奔腾着的血液的延续。按照习俗,在正月里头三天,赶紧给姑舅叔伯拜完年。从正月初四开始,村里就开始“唱大戏”了,这时候才意味着过年的大幕正式拉开。四方乡邻、八方亲朋,不畏春寒料峭、不惧山路崎岖,都结对成群地来到“土台子”(用土堆的戏台)旁看大戏。在一片锣鼓喧天声中,随着戏台上帷幕的缓缓拉开,“年”的韵味儿被推向了高潮。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爱吼秦腔。这并不是夸张,这是对秦腔的真实写照。在弦索胡琴和金鼓齐鸣声中,戏台上,戏子们扯着嗓子演绎着生离死别、荣辱富贵;戏台下,观众们用丰富的表情传达着喜怒哀乐、急愤忧思。其实,台上不过是一片小天地,而台下则是一个大舞台。在戏场中,你会与一位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偶遇,也会与一位许久未曾联系的幼时玩伴相逢,总会让你惊喜不已、意外不断。在戏场里,在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环境中,在小孩儿们左手玩具右手小吃、吵吵嚷嚷的嬉笑声里,在大人们相互寒暄、相互恭维的客套话中,在满场子黄土飞扬、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的喧嚣环境里,台上戏子们越吼越带劲儿、越演越卖力;台下的观众则越看越兴奋、越听越来劲儿。世间百态,人情冷暖,都集中于此了。这就是秦腔,一种三秦大地特有的民间艺术。但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根维系友情和亲情的精神纽带。它就是这么的贴近生活,这么的朴实无华,这么的浅显通俗,这么的酣畅淋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门不朽的艺术。在黄河和渭河的孕育中,在大西北辽阔的天宇下,在黄土高原粗犷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以“吼”来表达感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秦腔不仅是穷苦百姓的疗伤圣药,还是生产劳动时的力量源泉,更是一种通事明理的启蒙教育方法,这是秦腔深受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在受到心灵创伤时,听一段秦腔,瞬间会觉得心里舒展了很多;在做农活时,觉得累了、乏了,吼两句秦腔,瞬间会觉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当然,人们喜爱秦腔,还是因为它具有言传身教的功能,它教会了广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穷苦百姓判别是非、明辨事理的方法。

    在旧社会,作为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穷苦百姓、衣食不足、生存艰难、更不会接受教育,可是秦腔却通过这种浅显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懂的了善恶美丑的道理、明白了是非对错的事理。秦腔是一门大众艺术,它的内容都是一些以讲述仁义礼智信和人间善恶美丑的小故事为主,它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讲述的也是一些易于理解的道理。它通过这种“吼”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广大百姓看起来浅显易懂、听起来震撼心灵。秦腔深得百姓欢迎,还跟它演员易找、道具简单、唱起来方便以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缺乏消遣娱乐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其实看戏的人本来也在演戏,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台精彩的大戏。在早已开始且一直延续的人生舞台上,在美丽富庶的三秦大地上,正在播放着的正是本色出演的我们平凡的人生。我们不需要演的多么精致,但一定要演出自己的风范。

    看戏看的更是一种心情,看着那些被演绎的鲜活的历史故事,听着那些铿锵有力的优美唱词,就像在欣赏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千年浮华和半日浮生就那么被演绎的活灵活现,伴随粗狂的吼唱声,总会让观者感到畅快淋漓。每当心绪烦乱时,听听秦腔你总会感觉心里是那样的温暖,心情是那样的平静,这就是秦腔的魅力,这就是听秦腔的效果。

    在高亢的秦腔声中,过年的欢乐气氛逐渐消散,春的脚步却伴随着秦腔的闭幕悄悄来临。随着村里开始唱秦腔,年的韵味儿被推向了高潮;也随着“唱大戏”的结束,年的韵味儿被带向了尾声。大年初八,随着四天四晚秦腔庙会的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又开始演绎自己的“人生大戏”。打工者带上行李奔赴他乡,学生们整理书包准备赶赴学堂,乡亲们整修农具开始新一年的春耕……新一年的生活大幕就又这样拉开了。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平凡生活的大戏继续上演。

    千百年来,人生的大戏一直在上演、从未谢幕,朴实的民风也依旧如昨、人们勤劳依旧。在弦索胡琴的伴奏中,在声嘶力竭的吼唱声中,在粗犷空旷的黄土高原上,人生的大戏轮番上演,从未结束;而那种穿透历史的吼唱声,也依旧如故。

    这就是秦腔,一种只属于黄土高原的艺术!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