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科学的
俞羿君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极速发展着,对出现的每一个事物务求可重复可验证,是对自然现象的不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我们在学校学习其实就是对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在做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
如一加一等于二,我们普通人的证明方式是拿一个东西出来,再拿一个东西出来放在一起,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原理或复杂的物理实验等,只要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是二,所以我们可以说初步证明一加一等于二是科学的。
人们经常说汉语不科学,没有发展前途,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来考察一下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是对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简单描述,犹如简笔画一样把事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勾勒出来。古时候的汉字都可以追本溯源到对具体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简单刻画。汉语中的书画同源这一艺术观念也可以认为是汉语对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一种描绘的注释。
我们学汉字的时候,老师经常通过比喻的方式说某个字象什么,譬如汉字的“大”,人们通常表示大的时候就叉开双腿张大双臂来表述,而汉字“大”就是对肢体的简单勾勒描述。我们拿出一个长条的物体代表一,汉字就以一横描述“一”,然后拿出二个长条的物体排列在一起,就是二横代表“二”,三个长条的物体排列在一起就是三横代表“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描述写出汉字的构造。
英语的one 代表的含义是一,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科学的求证这个含义,这只是大家约定成俗的指定one代表一。其他的英语单词也面临着同样的求证问题。英语单词本身没有任何含义,都是人为指定代表某一含义。就象电脑机器语言中指定0和1来代表两种不同的电压状态或磁场方向,用以表示逻辑上的“开”和“关”或者“真”和“假”。
现代汉字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慢慢演化而成的,汉字字符是对客观事物的勾画而产生演化的,具有一定的含义。英语字母、单词本身没有含义,是约定成俗的抽象的产物。从文字的产生,构成形式等可得出汉字可以重复验证,我们可以说汉语比英语具有更多的科学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体系,一切都相互关联。从微小的分子到巨大的星系,每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我们的行动也会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互动网络。
同样的汉字在某些方面也能很好的体现出这种联系,譬如:树、树叶、树根、树枝、木、林、森...,从字形来说这些单词都是由木字旁构成的,树有叶、根、枝、树木聚在一起成林,林成片构成森,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也符合相互联系相互互动的观点,桌椅板橱柜...等汉字都体现出和树木的关联性。汉字一般和金属有关的是金字旁,和气体有关的是气字旁...,可以说汉语体现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观。英语从形式上无法观察出这种联系tree(树)、root(树根)、leaf(树叶)、 branch(树枝)、wood(木)、bush(林)、forest(森),它们的联系也就是使用了各种排列的抽象字母,单词相互之间形式上是没有联系的。只是人为的指定单词之间有联系。譬如we(我们)和us(我们),形式上没有一点联系,只是指定us是we的宾格。可以看出英语从形式上体现出的世界观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事件,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人为指定的方式关联在一起。对世界不同的认知方法也影响着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中医和西医就是这种不同认知在现实运用中的典型事例。
现代科学的观点和东方文化对世界的认知相符合,东方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中医、汉语。。。都是东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现代普遍认为英语是现代社会的交流工具,但是做为工具它首先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譬如人们定义的千、米,数学上的公式,物理上的定理等,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等等。如果英语作为工具的话,那也应该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工具之一。
英语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如go就有goes going went gone 这几种不同的形式,含义都一样,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在不同时态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英文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动词有时态变化,还有词性的不同转换等等。英文规律性差,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都不适合做为一个工具来使用。对于把一个经常在变动的事物做为工具(标准)那绝对是一个灾难。
汉语也有复数、时态、词性的不同变化,只是不像英语通过在单词中字母的不同排列或者增减字母来实现的。汉语是通过字和字之间的不同组合来改变、引申新的含义,汉语中一般用增加量词和上下文来表达单复数的概念,通过增加时间副词或者通过粘着不同的助词和词组来表示不同的时态。汉语中的词性变化相对较少,一般通过词语前后的语法位置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来表达词性的差别。汉字在使用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等区别,含义有可能不同,但是做为一个个文字符号始终保持不变极其稳定。汉字一经确定不会有更改,多一点不是错误就是变成另一个字了。譬如汉字“走,去...”,只要字形确定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做任何的改变。汉语的常用汉字只有几千字,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可以很好的应用了。而想要很好的运用英语,没有几万字的词汇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英语是一门混合语言,吸收了许多其他语言的词汇,也造成英语易受外来语言的影响,如汉语的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日语的KaraokOK),Sushi(寿司)...做为新的词语都已经进入了现代英语。由于英语没有字的概念,造成每出现一个新事物就要创造一个不同拼写的新词,每一个新词的字母排列都要单独记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英语的词汇量也随着爆炸式的不断增长,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能接受的程度。
看到过一个笑话,说某个国家的人把history(历史)/ˋhist(ə)ri/发音为/haistɔri/。假如一个英国人到了这个国家,当然认为这个发音是错误的 但是他如果还是按正确的发音就没有办法和当地人沟通, 必须也要说/haistɔri/当地人才能听懂,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也就有可能影响到拼写方式的变化。现在我们经常说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就是地域不同形成不同差异的结果,美式英语就是英式英语在美洲逐渐演化而形成的,而英式英语也在不断的继续演化,如果不能充分交流的话,假以时日他们的差异只会越来越大。
欧洲各国语言的起源复杂,但都是印欧语系里的表音文字,是以特定的抽象符号表述声音。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机械波,是动态的,声音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气压的差别声音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往往说某个人在说什么语言,并不是说我们听懂说的内容,而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色。虽然欧洲语言在历史上经历了各种形式的相互影响,但是随着地域的不同发音也逐渐有不同的变化,声音的不同也影响到文字的书写,造成欧洲各地的文字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在没有留声机的工业革命以前,受到交通通讯的限制,各个地区的语言文字不能充分交流,也就以当地特色的发音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书写方式,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德语,英语,法语...
英语是表音文字没有统一标准的读音,随着地区的差异造成文字的差异也越来越大,结果就有了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南非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具备注音功能,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但是文字都是一样的,还是属于汉语这个范围之内。如果随着发音的不同文字也随着变化的话,汉语也就会和欧洲语言一样分化出很多种不同的语言了。得益于汉字的稳定性,可以制定一套严格的发音标准辅助汉字读音,汉字无论怎么组合都发同样的音,即使汉字中的多音字在特定场合下也只有一个读音。现在实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一个标准的汉字读音方案,统一了汉字的标准读音。(由于汉字不具有注音功能,制定严格的发音标准的一个缺点是各地通过口口相传的方言在快速退化中。)
从作为工具要求的稳定性来说,汉语的文字和读音都能保持高度稳定,相对于英语更适合做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东亚一些国家虽然自己也发明出拼音文字(可以简单认为是结合他们的语言特色制定的另一套注音工具),但是他们的书面语言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汉字。东亚不同国家的人有时还能通过笔谈相互简单沟通,这些可以间接证明汉字作为工具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英语做为一种语言文化只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张而同时扩张着,英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和殖民扩张使得英语成为了全世界通用的商业、科技和文化语言。工业革命推动了信息、贸易、资本和人员的全球流动,也加速了各种文化间的接触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成为了通往全球化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在各个领域,英语成为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主要语言之一。就象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一样,随着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兴起而兴盛,到现在我们或多或少还受他们的影响。
汉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经几千年的演化一直朝着更简化更标准的方向发展,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区别类似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只要稍加解释也能看懂古代汉字。简体字是对繁体字的简化和改进,学习简体字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繁体字也可以粗略的看懂繁体字。
科学是一种通过系统、精确和可靠的方法探索自然现象并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强调通过测试和验证来测试假设或理论,以确保科学发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没有政治、宗教、性别、种族或文化偏见,因为围绕它的实践和知识是基于证据和事实的。
综上所述,汉字具有的可重复验证性、内在关联性和稳定性,可以说汉语相较于英语更具有普遍科学性。正是由于汉语所具有的科学性,使得汉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经历着不同王朝和文化的洗礼还在不断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