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知红?如何对待黑?》
读完《红与黑》,我脑袋里出现了一行字:这是一个渣男和两个情妇的故事。这本书并不好看,然而,它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老实说,这段就是书上抄的】
男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是一个家境贫穷、地位低下、受家人排挤的老木匠的儿子,他不甘于这种命运,内心奋起激昂想反抗,却屡屡被现实打压;他一心想飞黄腾达,走拿破仑式的奋起之路,可是复辟王朝的上层贵族堵死了这条道路;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厌恶蔑视的眼光,却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恨这世上的不公、黑暗、虚伪、丑恶,但又怀着极大的野心想要挤入上层阶级,给自己戴上伪善的面具应酬所有的人。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就在这样的缝隙中,他慢慢地往上爬;终究,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侵染、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的欲望和野心。他不断地思考、观察、自我激励、忍辱负重,他的才华让贵族自愧不如、无比嫉恨;他迎来了春风得意的一天,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也在强权的压制、阴暗的伎俩中沉沦。在此过程中,于连的“底层阶级叛逆心”逐渐消失,最终,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
看《红与黑》,我想到了一句话“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但眼睛一红,心就黑了。”这里并不是想批判于连这一个人,实际上,他的形象影射了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作者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后四种是精神上的痛苦,这“求不得”之苦,应该是可以凭主观意志控制的,然,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多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这段就是网上抄的,就是这么的理直气壮】
曾听过“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
求,不是过错,执着到偏执是一种病态,反害己身是一种得不偿失。
在读的过程中,我对“红”、“黑”产生了疑问:什么是“红”,什么是“黑”,书中没有提到呀,那到底代表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起名《The Red and the Black》……
1.“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教会的僧侣黑衣道袍。
2.“红”是德•瑞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
3.“红”是指反抗复辟制度的叛逆者于连,“黑”是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等在内的黑暗势力。
4.“红”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黑”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
……
这些都是读者们的思考,可能还有很多,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而我对此,仍旧是跳出了之前那句——“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但眼睛一红,心就黑了。”
“大同社会”未来会存在吗?——我觉得,不会。
“桃花源”真的有吗?——我觉得,没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贪念,想要更好的,人之常情。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暗;有善良就有邪恶;世界上从不分好人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做了大好事,被赞誉,造福人类,并不代表他绝对没有污点;做了坏事,被定罪,被下狱,并不代表他内心一点良善也无;有理想,就有枯竭、幻灭和沉沦……
“红”与“黑”,到底代表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自有的答案;
如何认知“红”,如何对待“黑”,是每一个人自行的选择;
心若安处,自有一个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