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了,拭去眼泪,走出影院,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焦裕禄拖着病躯战斗在兰考的大地上,奉献出年仅42岁的生命?又是什么让兰考人民永远地记住了他们的好书记?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心系百姓,把百姓当亲人,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唯一目的,使他成为插在兰考的一面鲜艳红旗,成为永远矗立在兰考的一座丰碑。
六十年代初的中国还很贫穷,那时候的兰考更贫穷,盐碱地,风沙,又遇上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为了活下去,外出逃荒乞讨的人成群成群,背井离乡永远是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痛。焦裕禄就在这个时候来到兰考,可以说他不是来当官的,他是临危受命,他的上任成就了一段传奇。
党叫干啥就干啥,焦裕禄同志的言行是这句话的真实体现。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始终保持着党员的本色,牢记着党的宗旨。作为县委书记,他懂得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要带领几十万兰考人民改变贫穷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骑上自行车,顶着漫天风沙,深入全县的每个地方,了解灾情,了解民情,与百姓交谈,问计于民,寻找战胜灾害,发展经济的办法。他与百姓一起抬土挖沟,治理盐碱地,建造防风林。不是说每个领导都要像他那样亲力亲为,也不是说亲力亲为的领导就一定是好领导,但那是他在忍着肝癌病痛的情况下做的啊,那需要怎样的毅力呢?那又是种怎样的精神呢?
焦裕禄之所以能这样做,是源于他对百姓赤诚的爱,把百姓当亲人。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刻入我的脑海:当养牛大爷被牛角撞伤,当大爷的儿子找到焦书记表达自己的父亲想见一见他,尽管正受着病痛折磨,焦裕禄还是冒雨踏着泥泞来到了大爷的身边,并一起推着板车送大爷去医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焦裕禄的所做作为完全超越了孟子所阐述的道德境界,他是直接把“人之老”当做了“己之老”,把群众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另一个画面,过年时候焦裕禄去慰问困难群众,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儿子”,是的,他是兰考人民的好儿子、亲儿子!当农场的技术员因生活不适应想要回老家,焦裕禄得知消息赶去车站送行,用真情打动了人,留住了人才。更让人震撼的是,当老场长得浮肿病去世,焦裕禄痛感干部生存条件差,要保护干部,就要让干部吃饱饭,于是决定去购买议价粮。那时候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的,购买议价粮要冒犯错误的风险,甚至是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焦裕禄没有犹豫,也没有推卸责任。这份勇气和魄力来自何处?来自他的爱,爱群众,爱干部,爱每一个值得爱的人;来自责任,改变兰考贫穷面貌的责任,共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担当;也来自无私,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个人享受,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仅仅是为了党的事业。
半个世纪过去了,兰考早已旧貌换新颜。我想起诗人峻青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焦裕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