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上海的街头充斥着自行车大军,那时候人们谈起台北,往往充满了羡慕:台北的机车(摩托车)是多么潇洒的一道风景。如今的上海,汽车猛增,当你上下班被堵在路上的时候,常会无奈慨叹:上海的交通啊!真是堵车又堵心。
其实,上海的城市交通近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轨道交通、公交同步发展,内环、中环、外环,环环紧扣,把上海城区包裹其间。但是道路的修建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治理拥堵单靠政府稍显乏力。就说限牌拍牌,每月七八千个牌照,中拍率10%都不到,那些没拍到牌照的车就不开了么?再说还有不知多少个沪C牌照的,外地牌照的,这样想来,每月还在以上万辆的速度递增,堵车问题短期内显然难以缓解。
于是有人提出,学学台北的经验,发展摩托车如何?摩托车灵便,占地小,可节约道路空间。答曰:行不通。上海的摩托、电瓶车、自行车数量并不少,而上海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还不强,不谈中国式过马路了,看看有多少骑车人戴头盔呢?所以交通问题不单单是交通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等诸多因素。
但是还是有台北经验可借鉴的。据台北某议员介绍,台北政府机关采取了一项错时上班的制度以减缓交通拥堵,也即各机关内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一部分工作人员可延迟一小时上班,同时延迟一小时下班。若从单个机关来看,这样的错时涉及到的人数可能微乎其微,但从整体来看,却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对缓解交通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上海全市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多少,若能根据不同岗位性质,合理调配,施行错时上班制,或许也能缓解部分城市交通的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