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 浅谈魏晋风度之美

    类别:作文 作者:李颖欣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5/26 18:13:10 网友阅读:2916次 网友推荐:4次  字号:   

    浅谈魏晋风度之美

    摘要: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是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篇,他认为,

    晋人之美是这时代的最高峰,并从八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晋人的美感和艺术

    精神的特性。我将晋人的美扩大到魏晋风度之美,进一步深入探讨美在何处。

    主题词:魏晋风度、高尚品格、寄情山水、精神自由、追求真道德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正因如此,当时的艺术精神的丰富度和自由度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一批批如建

    安七子、竹林七贤、谢灵运谢朓等文学创作上的大家,还有书法绘画方面的高手像王羲之父子和顾恺之。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最动荡的年代,政权倾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

    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这都让魏晋人将内心无法排遣的不安和焦虑化作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超脱物外,使他们

    的艺术创造精神不断迸发。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这就是魏晋风度,精神自由、尊重个性、寄情山水、追求真道德、探寻哲理、崇尚玄学。下面就让我浅谈魏晋

    风度之美,从各个角度来赏析一下吧。

                   (一)高尚品格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

    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魏晋时期动乱而迷惘,传统的无形约束消失了,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名士们为摆

    脱儒教和曹操那种道德标准而自命通达,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

    格个性之美和尊重个性价值。

     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还体现在对友谊的重视上,他们逐渐培养成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

    集”等。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因此谈吐措词的隽妙,空前绝后。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

    句天成,俯拾即是。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隽妙,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底产物。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遥遥地

    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苏、黄、米、蔡等人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做作夸张,没有晋人的

    自然。

     我们高中课本所学的课文《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

    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

    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

    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

    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

    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这抒发了文人雅士珍惜真挚友

    谊的可贵,更珍惜和热爱短暂的人生。

                   (二)寄情山水

     继续赏析《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

    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

    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又如《世说新语》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就是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

    发现中了!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

    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上文已有论述。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

    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就像王羲之在与友人游览会稽山之胜景,有感而发,从流觞曲水联想到人生苦

    短,流露出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所以说,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

    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昧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

    莹的美的意境!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三)精神自由

     魏晋风度之美很大程度是因为玄学的兴盛,即文人之间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探求真理、弘扬智慧,激发了人

    们的思辨潜能,唤起士人探求真理的热情。这一过程,使士人的精神火花相互碰撞、交流、融合,达到了精神自

    由的高峰。

     同时,玄学崛起成为了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与南北朝,定型

    于魏晋。道教关注于长生及养生的困惑,符合普通民众想要长生不老的文化心理。佛教来源于印度,专注于死后

    的灵魂问题,很快融入中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及整合,形成了意识形态的激烈动荡。因此,这一时期

    ,名士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最具有哲理性的。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

    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

    ,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

    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

     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

    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而在绘画方面,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顾恺之便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以三绝闻名于世,即才绝、画

    绝、痴绝。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

    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今,概莫能外。顾恺之虽

    痴,却工于心计,留下一段佳话。《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

    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的创举,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正是顾恺之有着这么一股痴劲,超凡脱俗,想象力丰富,精神自由开放,才会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吧。

     说到魏晋风度,不得不提及的一位出色的女性代表,她就是谢道韫。我们早在初中的课文《世说新语两则》中

    学到,谢安谢太傅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她从容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让谢公大乐。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

    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东晋女诗人。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跟兄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形成鲜明

    对比,用柳絮形容雪花,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也让她名垂千古,得到“咏絮才”的美称。

     女子谢道韫充满魏晋风度之美,神情散朗,奕奕有林下风,清丽脱俗,毫无脂粉气。

                   (四)追求真道德

     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

    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

    恶势力。

     魏晋人的道德观和礼法观是来源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孔子是中国二千年礼法社会和道德体系的建设者。创造

    一个道德体系的人,也就是真正能了解这道德的意义的人。孔子知道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

    所谓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就是所谓“仁”。一切的礼法,只是它托寄的外表。舍本执末,丧失了道德和礼法的真

    精神真意义,甚至于假借名义以便其私,那就是“乡原”,那就是“小人之儒”。这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

     孔子这超然的、蔼然的、爱美爱自然的生活态度,我们在晋人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里见到遥

    遥嗣响的人,汉代的俗儒钻进利禄之途,乡原满天下。曹操拿“败伦乱俗,讪谤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杀孔融。

    司马昭拿“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嵇康。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

    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当时文俗之士所最仇疾的阮籍,行动最为任诞,蔑视礼法也最为彻底。然而正在他身上我们看出这新道德运动

    的意义和目标。这目标就是要把道德的灵魂重新建筑在热情和率真之上,摆脱陈腐礼法的外形。因为这礼法已经

    丧失了它的真精神,变成阻碍生机的桎桔,被奸雄利用作政权工具,借以锄杀异己。(曹操杀孔融)阮籍当葬母,

    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废顿良久。

     他拿鲜血来灌溉道德的新生命!他是一个壮伟的丈夫。容貌瓌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这样的人,无怪他的诗“旨趣遥深,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

    。他的咏怀诗是古诗十九首以后第一流的杰作。他的人格坦荡谆至,虽见嫉于士大夫,却能见谅于酒保:阮公邻

    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以上便是我对魏晋风度之美的一点看法,要真正读懂魏晋人之美,还需多看当时的书法画作、诗词文章以及《

    世说新语》的记载。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