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窥中华
中国的镜子颇有些渊源。早在殷商时期,人们便铸铜为镜,并在镜后辅之以花鸟、虫兽、人物等
形象。此时的镜子不仅具有正衣冠的作用,还有装饰、艺术上的功用和韵味。历史沧然前进,人们的思想
逐渐变得成熟,思考也愈发带着哲思的味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镜子开始被赋予一些宏大的、哲学意义上的东西,成为一种总结历史教训、明晓个人得失的
一种符号。
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读罢,一声叹息。这既是叹服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大散文
的宏大的文化视野,沧桑的历史笔触和对于文化的痴迷和敬畏,也是对曾经灿若朗星的各种文明的衰落以
及现存的文明冲突的深深遗憾。余先生于学术乃至官运亨通之时激流勇退,不屑于体制内献媚,毅然踏
上“寻根中华,远游诸文明”的慢慢求索路,固然值得称道,但他最能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的却
是以一名当代“文镜”矗立在巍巍中华面前,使中华子孙得以明晓今古,通达中外,为迷茫的中华文明注
入一股清泉,荡掉身体上的一块块伤疤。这无疑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
国外诸多文明的衰落固然有其体制性的不可逆转的因素,比如天灾、战争、经济崩溃等因素。但
我以为,国将不国,文明之不复存在,缺少“文镜”乃其一大诱因。古埃及文明光辉灿烂,古往今来,留
下了人们多少折服和惊叹,然何以最终香消玉殒,如过眼烟云呢?就是缺少“文镜”。古埃及政教合一,
依靠宗教的力量,以及文化、军事、地理上的诸般优势,初期确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明。然而到了后
期,目空一切的法老和处于亢奋之中的人们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举国上下陷入了一种
歇斯底里的狂欢。此时的古埃及“文镜”身在何方呢?国将不国,文明却可以其历史的张力和绵薄流长的
感召力得以保存下去。如中华文明,几经战乱,饱经沧桑,依然可以傲世苍穹。在此文明断代,几不复存
在的历史转折点,古埃及文明的“文镜”又身在何方呢?
观我中华文明,实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变奏曲。历史上的中国,经历了难以数得清的战乱、灾祸和
各种惨剧。尤其是近现代中国,饱经沧桑,毫无希望感以示人。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流血的伤口,圆明园是
中华流泪的眼睛……抗战时期,国都几经变迁,国家几经灭亡,是什么撑起了中华的脊梁,延续了中华的
血脉?张自忠、佟麟阁、毛泽东、周恩来、左权……他们有的是武将,战场上马革裹尸,有的是文人,千
里之外运筹帷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国家行将灭亡之际,不计个人得失,生死置之度外;在中
华文明衰落之时,血洒疆场,以我血荐轩辕。他们是中华的“文镜”,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土壤。
无数历史的偶然和某些终极意义上的必然使中华文明踉踉跄跄地走到现在。我听到了她的叹息。
她经历了百年屈辱,正在走向百年复兴。源于西方的现代科技文明汇入了她疲惫的身躯。中国正在演绎着
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融。虽然是那么的痛苦,那么的不舍,但是中华文明正在散发某种理性的光芒,
那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逐渐泽及每一位中华儿女。
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在左右着她。通过目前的宗教信仰可窥其一斑。我对佛教了解
不深,与其有过一次邂逅。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我突发奇想要到寺庙一观。一路上都在憧憬着佛教
圣地的宁静和一尘不染的禅机。终于到达寺庙,内心却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多到熙熙攘攘,目不
暇接。人多也无不可,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对泽被万世的佛教怀有一种敬仰感。细细品问,却并非如
此。大雄宝殿门口最惹人注目的怕就是一声断喝“秃驴”。我很惊诧,心想:身入堂堂佛教圣地,就算不
想成为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也必是对佛教文化具有一种崇敬感,如何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位修行之人
口出不逊呢?说的全面、客观一点,就是为什么在这样庄严、肃穆的地方会有这种不和谐的东西存在呢?
我仿佛隐隐看到天空中的一丝乌云。但随即一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和蔼可亲的大佛陀能够拥有这种
包容万物的气量。
当我走进皈依证的发放地时,我开始严肃起来,用最凌厉的冷眼来打量着眼前这一切。人人迷离
的眼光和接过皈依证时那颤抖的双手,寺庙工作人员市侩的嘴脸使我的憧憬,我的景仰,我的对于佛教的
敬畏彻底打破,飞向远方。当时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轻轻的念头:现代科技文明真的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更
好吗?我们中国何以会有这么多的身处痛苦的人呢?中华文明的“文镜”何处去了?是网络上活跃不已
的“公知”?是缔造光彩夺目的商业文明的商界强人?抑或是虚无主义、荒诞主义的作家?这令我陷入深
深的思考。
西方社会学家库利有一个“镜中我”的社会学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交往的心理作用和理性行
为。大意是人的行为都是他人心理活动的影子,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加入
一些其他的因素。当然,在库利的年代,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现在则不然。
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传媒直接与社会精英阶层产生互动。也就是
说,精英阶层可以直接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这样,精英阶层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某种“教化之
功”,社会的正气和戾气都会以高速有效的形式深入人的脑海,根深蒂固起来。这就对精英阶层的整体修
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换言之,社会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仍然需要一面镜子,无数的“文镜”,正人衣冠,
明人人性。其责任不可谓不大。
世人皆言生活易,我却叹其太艰难。这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惟其艰难,方显其重要的意
义。只有这种生活意义得以发掘、阐释,人们才会有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守护文明的底气。
镜中窥中华,告一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