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随想》---读《青瓷》有感而发

    类别:随笔 作者:情.飘残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5/11/3 22:46:31 网友阅读:748次 网友推荐:3次  字号:   

    “行贿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今未有。”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不仅仅惟妙惟肖地点出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利用,也恰到好处地警醒误入迷途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锒铛入狱,妻离子散,遗臭万年。纵览古今,大到高官富贾,小到街头百姓,无不送人情、发红包、托关系、走后门,官商勾结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式的关系网早已深深地融入到我们这个几乎没有信仰的民族内心。在我的公共管理学老师王敏教授的推荐下,我带着一种好奇心在图书馆有幸借到这本带有忏悔的书,饶有兴趣的读起来,我深深地被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张仲平的形象所震撼。

    《青瓷》的作者浮石,原名胡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耗费三百零六十天的时间,在失去人身自由后,创作了这部带有强烈亲身体验的图书。在这部书中,不难看出,主人公张仲平这个文化分子披着儒雅的皮囊在“钱权交易”中摸打滚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旨在搞好“三陪”工作。作为商人的他,为了拿到赚钱项目,不惜重金陪法院领导吃饭,进行感情投资,再向对方证明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最后,向“受贿者”证明“绝对安全”,从张仲平的行贿事件中,足以看出,作为官员的的那些人们,他们不得不明里暗里地接受来自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的各种人的行贿,即使像为官清廉的侯昌平到头来为了儿子的似锦前程还不是照样接受了张仲平的贿赂。张仲平凭着能说会道,又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很容易能发现“受贿者”的需求,这使得“行贿”与“受贿”变得顺其自然,合情合理。如果人人都像张仲平一样善于“行贿”的话,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法律制度可言吗?

    然而,中国的现状是,大部分掌握着实权和经济力量的人们,各个都是“张仲平”。更甚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一名大二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女生“我”而言,基本上还未涉世,中国官场的水有多深,我是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我”而言,基本上没有见过“大世面”,对人情行礼的套数知之甚少。但是,像家长为了孩子在班里能够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家长不是送特产,就是请吃饭送红包,想尽各种办法。从这么小的事件中,我发现,在中国这样社会,不管是哪个阶层群体,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操控他们行为的“贿”字,行贿人为了顺利完成心愿,千方百计的履行“贿”的义务,受贿人在权衡利弊之后为显示其慷慨解囊之功劳,半遮半掩的行使“贿”的权利。将“来而不往非礼也”演绎的淋漓尽致。

    习近平主席上台以来,简政放权,反腐倡廉。随着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批批高官落马,一批批企业倒闭。可是倒一个,后面还有成千上万。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早已不是制度出了的问题,而是文化出了问题。正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样,“贿”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中,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处事水乳交融,形成了中国式的独特的关系网。

    读完这本书,我思索着,思索着……

    未来的某天,我们的社会中,“张仲平”们不再有,社会清明,民风淳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