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或邮寄纸质稿。
3、主办单位官网:
https://www.blcu.edu.cn/art/2022/5/18/art_15864_1147715.html
4、投稿邮箱:hxyj1995@blcu.edu.cn
(微信公众号信息)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2辑。
6、官方微信公众号:汉学研究集刊(Hanxueyanjiu)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
《汉学研究》简介
【官网信息】
《汉学研究》是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由阎纯德教授创办并主编至今。《汉学研究》每年出版两期,每期65万字。作为专注于国际汉学及其研究的学术刊物,《汉学研究》不仅为中外学界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汉学研究》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第一家关注汉学(Sinology)研究的学术阵地。经过三十年的耕耘,《汉学研究》汇聚了多国汉学家和国内著名学者以及一大批学术新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汉学研究团队。2014年成为CSSCI来源集刊,2022年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集刊核心集刊。2025年是《汉学研究》创刊三十年,刊物已出版38集,共发表了两千多万字的学术成果,广受海内外研究者的欢迎并被国内外各大高校图书馆收藏。
《汉学研究》以国别和区域划分,设有“法国汉学研究”“俄罗斯汉学研究”“美国汉学研究”“加拿大汉学研究”“日本汉学(中国学)研究”“南亚汉学研究”“非洲汉学研究”“中文教育传播与研究”等三十多个栏目。
与时代同行,《汉学研究》在办刊中呼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略和国家“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的号召,以刊发汉学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外传及无数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己任,以期进一步发挥影响,文献与学术并重,推动中国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汉学研究》集刊投稿须知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汉学研究集刊 2021-09-24
《汉学研究》集刊投稿须知
结构要求
论文应包括:标题(含英文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以7000字到10000字左右为宜。外籍人士的中文名(或译名)后用括弧附上外文名。
正文格式
1.正文各级标题用“一、”“二、”;“(一)”“(二)”;“1.”“2.”;前后不空行。
2.中文正文使用五号宋体字。引用超过3行需单独成段,前后空行,左缩进2格,并改楷体。
3.外文采用TimesNew Roman字体。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书名一般需在括号内标明原文,外国人有通用的中文名者应以其中文名称谓。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 Fairbank),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书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非英文人名翻译,采用固定英文拼写方式。如比丘林译作Iakinf Bichurin。英文原著作者使用原署名,不加拼音。
4.非英文文献名称或出版机构,要用该文献或机构的通行拼写方式。如《东洋史研究》原文标注为『東洋史研究』。
注释格式
1. “项目”在“文题”左上角用“*”表示,在首页下“注释”前加“*”;
2. 使用页下注①②③……,每页重新排序。
3. 文末不列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来稿请在文末附上作者简介(姓名、性别、最高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研究领域、电子邮箱、手机号、详细准确的通讯地址)。
版权协议
投给本刊的稿件,应确保未一稿多投,且稿件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不得先于《汉学研究》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发表。稿件一旦在本刊发表,即意味着作者同意将该稿件版权自动转让《汉学研究》,包括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等权利,同时准许本刊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作者依然享有将其稿件结集出版、讲演、报奖的权利。若作者若需纸质版权协议,请与编辑部联系。本刊联系地址同纸质稿件投稿地址。
样刊及稿酬
稿件刊发后,本刊提供样刊一册(邮寄到付)并支付稿酬。若需要更多样刊,请联系学苑出版社010-67601101,或在学苑出版社微店自行购买。
投稿方式
电子稿件请发邮箱:
hxyj1995@blcu.edu.cn
纸质稿件请邮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语言大学
《汉学研究》编辑部(79信箱)
邮编:100083
注意事项
本刊积压稿件较多,需要较长的排队时间,如果您同意修改和排队,请按要求修改;此外,本刊不承诺刊登与否及具体刊登时间,不便之处请您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