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405期):
https://hytb.ijournals.cn
3、刊内电话:022-24010823
4、刊内邮箱:hytb@nmdis.org.cn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
2025年7月15日星期二
《海洋通报》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官网信息】
《海洋通报》创办于1982年,自然资源部主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主办,是国内海洋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学术刊物之一,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核心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源期刊(核心版)等收录。《海洋通报》将继续聚焦传统海洋基础研究的成果,同时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编辑部总结列出如下选题作为2025年度重点选题方向,欢迎赐稿。
一、海洋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极端事件(海洋热浪、超强台风等)
2.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灾害发生发展机制
3.海洋中尺度涡对海洋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
二、韧性海岸:海岸带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1. 海岸带人海耦合与系统韧性
2. 海陆变迁与人类活动
3. 大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
4. 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
三、海洋地质多圈层耦合与资源-环境协同机制
1.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绿色开发
2. 边缘海环境演变与碳循环相互作用机制
3. 多圈层耦合作用下的海底地质过程
四、海洋生物资源遗传育种与开发
1.海洋水产遗传育种与免疫机制
2.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可持续开发
3.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
五、陆海统筹驱动下的滨海湿地修复与蓝碳增汇
1.陆海统筹污染治理
2.海洋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
3.蓝碳生态系统与碳中和
六、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海洋能开发与利用
2.海洋环境耦合系统与协调发展
3.海洋产业链韧性
七、极地与深海探测
1.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极地气候与海洋动力学
3.深渊科学与极端环境生态
八、海洋信息与人工智能
1. 智慧海洋与大数据应用
2. 数据融合同化与业务应用
3. 人工智能在海洋预报及海洋观测中的应用
4. 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空间治理研究
九、新兴研究领域与交叉学科
1.海洋新质生产力
2.海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3.海洋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
《海洋通报》征稿简则
【2024年05期信息】
《海洋通报》 创办于 1982 年,由自然资源部主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主办,是国内海洋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学术刊物之一,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CJCR)源期刊 (核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核心库来源期刊等国内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收录。
《海洋通报》 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反映现代海洋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推广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团结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的海洋事业服务。
《海洋通报》 设有论文与综述等栏目,主要报道内容包括海洋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海洋工程、资源开发、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环境预报、仪器设备等方面调查、研究和管理的新发展、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它集学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适合于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
《海洋通报》 为双月刊 (CN 12-1076/P,ISSN 1001-6392),大 16 开本,120 页,逢双月 15 日出版,邮发代号 6-312。
投稿文章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海洋通报》 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海洋科学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②有重要科学意义,属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③有创新 (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④对海洋领域或 (和) 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请通过 《海洋通报》 官网 (http://hytb.ijournals.cn) 投稿,稿件不能涉及国家机密和不适于公开发表的内容,文中的地图须使用具有审图号的标准地图作为底图。
《海洋通报》投稿指南
【官网信息】
一、用稿原则
投给《海洋通报》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
《海洋通报》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是海洋科学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2.有重要科学意义,属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
3.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4.对海洋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写作要求
文章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论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专业术语运用准确,前后保持一致。请参考新近出版的《海洋通报》,详细了解写作格式。简要说明如下:
1.题目,紧扣主题,简明扼要,尽可能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一般不超过24个汉字,英文不超过20个单词。不使用副标题。
2.作者和作者单位,在论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是对论文工作有实质贡献的人员,应对文中的论点和数据负责。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为姓在前、名在后,国外作者的姓和名首字母大写。署名单位必须是该项研究的实际完成单位。单位名要写全称,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如果作者分属不同单位,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序号,并请提供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电子邮箱。
3.摘要,要精心构思,不能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
4.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一般为3~8个。
5.基金资助,放在首页脚注,列出资助基金来源,并注明项目批准号,基金名称要写全称。
6.正文,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
7.引言,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需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尤其是近2~3年内的研究成果。应非常明确地给出本研究的目的,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小标题,不必介绍文章的结构。
8.材料和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应描述清楚,引用相关文献,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关实验。
9.讨论和结论,应该由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切忌简单地再罗列一遍实验结果。 10.图和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置于文中相应位置处。图的分辨率不能低于600dpi,图中线条要清晰,汉字幼圆体9px,字母和符号Times New Roman 11px。图插在正文内。图中文字说明请用汉字。表用三线表。图表中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符号之间以“/”分隔。文中的地图须使用标准地图(http://bzdt.ch.mnr.gov.cn/)并标注审图号。
11.公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用圆括号括起置于公式右侧。
12.致谢,应向对本文有所帮助的人士表示谢意。
1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对文中所引参考文献,作者均应认真阅读过,切忌转引二手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请参考国家标准GB7714-2015信息与文献_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三、投稿流程
1.请通过本网站投稿,稿件不能涉及国家机密和不适于公开发表的内容,请作者提交论文保密审查书。
2.请附上第一作者的个人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所从事的专业和科研主攻方向,以及主要成果等。请务必附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有效联系方式(包括邮政编码和通信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
3.建议作者推荐3~5位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作为评审人,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审稿人,以备稿件送审时参考。
4.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之文章,如发现此类投稿,我们将通知作者单位和对方期刊,并将作者列入黑名单。
5.评审过程大约需要3~4个月。作者若在4个月内没有收到编辑部有关稿件的取舍意见,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作者在通知编辑部后,可以改投他刊。
6.对录用稿件,我们将根据文章质量、篇幅等因素收取版面费。文章加急出版将另收加急费。
7.本刊对录用的稿件将向第一作者支付稿酬和赠送2本样刊。如果作者需要更多的样刊,请向编辑说明,但需加收一定费用。如果作者变更通讯地址,请及时通知本刊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