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

2023/12/29 17:23:46  阅读:74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P7P8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629日,第3版,刘倩摘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生动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敏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双向部署,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旗帜鲜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时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发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大国外交,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破除历史周期率,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民族复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战略全局加以谋划,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汲取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使命担当。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两个结合”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开放性、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如果没有民族的文化形式,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转化成为中国人民通俗易懂的朴实道理,就不能为广大群众准确掌握并转化成为伟大的物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知,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发展向上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中华文化就其本质上来说是尚变的,强调文化演进的创新性。例如《易经》就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大学》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奉为重要理念。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养分。

“两个结合”是顺应理论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论禀赋的契合性和理论内容的同一性。二者虽然处于不同的理论谱系,却能够在差异中实现共进,共同服务于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一方面,只有“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创新理论的内容,实现自身文化特质的历史性飞跃,赶上时代发展潮流的脚步,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和概念思想的转化、改造与重构。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做到理论来自人民、内容贴近人民,丰富理论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理论发展;把握人民愿望,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创新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民中心的理论创新导向。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密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顺应具体国情与实践要求,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把握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拒绝墨守成规,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理论的新创造,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穿理论发展,激发理论活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意识倒逼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优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才能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进而转化为新的理论创造。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利益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我们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继承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的秉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身处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浪潮,全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学说,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坚持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具民族特色又显世界风范,不断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