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16:25:03 阅读:119 发布者:
摘要
党史学习教育是深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载体,推动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十分关键。文章聚焦高校团员青年群体,分析目前在推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指出发展路径,并提出增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面向未来,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如何再立新功?“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殷切希望,也为团员青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历史契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远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一
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给予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新的启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不仅需要我们观照当下现实,更需要在学习和溯源党的历史中深化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认识。高校共青团员是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党全社会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之时,应尤其关注高校团员青年的党史学习教育现状。
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圈。这种社交模式为亚文化的传播兴起提供了机遇,为重建青年共同体提供了契机,但也给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带来阻力和挑战。
青年团员作为传播客体,通过“青年大学习”、信仰公开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学习党史的频率增高,但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如何提高青年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如何平衡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和学习内容的“体系化”,如何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是开展青年团员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来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水平不一,缺乏引人入胜的内容供给、呈现形式,话语体系比较刻板单一,脱离青年的实际诉求等。这些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不够深入,影响着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和新使命要求高校青年团员党史学习教育直面挑战、突破问题、打破常规,开辟新的思路、视角、渠道,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二
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的路径
(一)辨析受众特征,明确目标内涵
要充分认识高校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特征,明确目标内涵。青年群体的年龄横跨14—35周岁,在知识和经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学阶段的青年已迈入青春期,处在渴望了解外部世界、个体身心发展定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青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应主要围绕夯实党史理论基础、拓宽历史视野、增进对党史文化的价值认同开展,增强其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向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则应注重对于党的政策路线的解读,帮助其进一步建立制度自信,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和动力,在爱岗敬业中建功新征程。
高校青年团员的党史学习教育应注重学理分析和体系构建,唤醒和树立青年的主体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青年化阐释。因此,要明确高校青年认知特征,科学化设置该阶段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帮助高校青年团员认识党的经验和思想的内在逻辑 ;引导他们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其能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体悟革命故事、英雄事迹、模范行为等更加崇尚“道德修养”,更加自觉投入“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从而为提升党员发展的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教育圈层
党史学习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重点是要提升供给与学习需求的适应性,减少无效、低质量的知识传授,扩大有效、高品质的内容传播,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增强供需双方的获得感。精心筛选和制作符合这个阶段青年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党史学习内容,使得党史学习教育更具针对性、延续性、层次感和生命力。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准新时代下青年的实际需求,关注青年群体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适时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话语体系、转变行为方法,以优质的内容供给、平和包容的心态、联系发展的眼光,引导青年价值取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不能仅仅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教师和党团校教师,而是需要建立一支专注于青年发展和研究的教育队伍,并使其能够及时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熟悉互联网话语体系,通过议题设置等形式,真正掌握党史学习教育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密码,成为切实走进青年生活、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 效化的生力军。
(三)注重党史观培育,建立青年认同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重点解决观点、立场和认同的问题,引导青年从历史到现实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青年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引发青年共鸣,帮助青年构建系统的历史观。大学阶段是团员青年树立正确“三观”的“试炼期”,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应在还原历史中讲清关系、辨明立场,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党史,用真实的史料数据和研究分析来减少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以唯物史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理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关联,增强青年对党史文化的认同,如此才能培养青年政治情感、提升青年政治认知、塑造青年政治行为。
三
提升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从“抽象”到“具体”:增强“体验感”
作为理论知识存在于书本的党史具有抽象性,青年的学习若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语境,无法产生共情,便容易有枯燥乏味之感。为了让历史这本教科书能够更深入地浸润青年学生的品格,需要化历史于身边、化历史于现场,让抽象的知识思想通过连续的、具象的场景被理解,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是以校园红色人文景观,淬炼红色气质。加强校园中的人文景观建设,挖掘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中的伟大精神、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结合校史中的红色人文因子,通过文化长廊、装置艺术、人物雕像等形式传递教育理念;加强涵养红色精神的文化区域设计,在公寓、教学楼、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场所,充分利用橱窗展板、校报校刊等载体,以青年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开辟不同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让精神熏陶时时在、处处有。运用好VR、3D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校园内虚拟红色数字资源的“轻骑兵”,通过调查研究不同圈层青年的异质化特征,对党史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和精准投放,通过可听、可看、可交互、可推广的方式,唤起青年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和重视。
二是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采用“大水漫灌”式的讲述和传播,党史学习教育话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会被弱化。作为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场景”和“革命文物”。
(二)从“受众”到“主角”:提升“认同感”
青年在各自兴趣圈层内的表达强调主体性,因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需要引导高校团员青年转换角色,从党史学习教育的接受者和旁观者,转变为信息传递的主角。在党史的宏大叙事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团员青年能够感受到个体存在价值和重要性,从有“共鸣”、能“共情”到愿“共进”。
一是依托“挑战杯”“三下乡”等平台,以青年红色研学项目助推“互动学”。红色研学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研学参观,而是以项目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在真实生活情景的社会化研究学习中实现红色经典核心知识的应用,进而形成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项目成果。这种形式有利于青年用脚丈量红色路线的长度,用心体悟红色精神的温度,用红色资源震撼心灵,以经典文献直击灵魂。
二是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助力乡村振兴”等实践,以青年红色社团助推“示范学”。青年红色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别称,以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兼具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从历史来看,青年红色社团发挥了培养早期共产主义者、革命先锋队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党的百年历程相伴相生。因此,打造高校红色社团品牌,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青年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共识,引导青年团员在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田间地头实践的过程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塑造青年红色引擎,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青年心、激发青年力。
(三)从“知识”到“价值”:加深“使命感”
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只是碎片化和肤浅化地停留在对某个人物、某个故事的讲述,也不能毫无策略地一味追求普遍性历史规律和科学理论的灌输,应该在丰富知识含量、深化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党奋斗历程、伟大成就的历史规律的思考凝练,让知识切中青年所需、青年所求,从而转化为价值动能,以促进青年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增强青年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一是打造红色IP,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具有时代性的优质供给。红色IP指的是对红色经典文本和红色历史资料进行科学转化后,所形成的有原创性、可传播、可再加工的文化资源、文化标识。对教育切口的巧思和青春化的呈现,也是高校红色IP塑造的关键,要挖掘宏观历史背后的典型“切片”,让红色文化“亮”起来,走进青年的思想深处。
二是挖掘实践价值,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党的青年工作。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排除青年的现实困惑。只有挖掘实践价值、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和运用机制,才能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要在故纸堆中剪新梅,结合青年关心的重点问题、热点话题、现实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分析热点事件,在“以古论今”中解答青年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在“我为青年办实事”中解决青年难题,从就业帮扶、技能提升、实习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构建体系,引领青年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新时代下承诺亮诺践诺的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增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结语
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推动高校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过程中,要以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路径,建立健全团员青年党史教育工作梯队,通过研究青年特征、回应青年关切,引领青年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具体实践中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时代报告》2023/7 总第496期
【作者单位】
王馨婉,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