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noses 综述 | 我国囊型棘球蚴病分子流行病学与防治
2023/6/1 17:58:57 阅读:80 发布者:
Zoonoses 最新重磅文章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 in China: What is Known from Current Research
我国囊型棘球蚴病分子流行病学与防治
作者:Ying Wang , Jing Zhang, Xu Wang , Haroon Ahmed, Yujuan Shen, Jianping Cao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pp.)的幼虫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棘球蚴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导致的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其病例数占比近80%,是我国主要流行的棘球蚴病类型。细粒棘球绦虫是一种多基因型的复合群体,不同基因型虫株在形态、宿主嗜性及传播模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自2005年起,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项目,在棘球蚴病的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控制了全国的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基因型病原采取精准防治措施是未来防控工作的关键之一;然而目前的棘球蚴病防治工作中对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够,相关资料匮乏,人和动物宿主的病原基因型数据有待进一步阐明,以对病原体进行溯源。
2023年5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沈玉娟和曹建平研究员团队在Zoonoses发表特约综述《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 in China:What is Known from Current Research》(我国囊型棘球蚴病分子流行病学与防治),对我国棘球蚴病防治和监测工作现状,以及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进行综述,并就今后棘球蚴病防治和监测体系中加强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经过近20年努力,绝大部分棘球蚴病流行区的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犬感染率都显著下降,但同时应注意到在所有非流行省均出现了棘球蚴病病例,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非流行区病例,部分有流行区旅居史,部分难以确定感染途径,有待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子层面寻找答案。
鉴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棘球蚴病防治的重要性,在现有的防治和监测体系中,应当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收集更多类型的宿主和病原基因型数据和地理信息,逐渐丰富棘球蚴病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并监测感染不同基因型病原的棘球蚴病病例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为更加精准的防治棘球蚴病提供基础。
图1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县分布图
(数据引用自《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年版)》)
图2 人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分布图
图3 动物宿主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分布图
表1 我国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汇总
通讯作者信息:
沈玉娟,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棘球绦虫(包虫)、隐孢子虫感染免疫、致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新发肠道原虫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溯源和核酸检测新技术等研究。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以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会编委等。
原文链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3-0009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