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学生以完成作业为责任,教师则以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为责任。而作业可视化策略,对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但考验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也能促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一、作业可视化的意义
要理解何为作业可视化,先要了解什么是可视化及其内涵。可视化是计算机科学术语,源于可视化技术一词。简言之,就是借助于现代技术,让数据以图形或图像的方式呈现。当这种技术运用于作业设计中,就成了作业可视化。
1.作业可视化的概念
所谓作业可视化,是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出的,就是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思维过程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思维外显为可理解可操作的思想、观点、流程、问题、方法和工具等。
2.作业可视化的意义
作业是教师依据一定目的而设计,并要求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业可视化对于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完成作业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于教师而言,作业可视化可以让学科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变隐性为显性,让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经验由终极的结果变为设计过程的重现,让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经验成为实际可操作和可复制传播的方法,让作业设计的质量变成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与整体理念的完美结合。
于学生而言,作业可以视化为作业的完成提供了思维路径,使教师借助于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和指导,提升教学效率,从而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二、作业可视化的思路
作业可视化作为一种作业设计的策略,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的专业能力,使其作业设计的理念从宏观层面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使其将具体的学习或思维方法迁移到作业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遵循以下设计思路。
1.设计流程
作业可视化并不是简单地借助于工具进行作业设计,而是教师要经过系统思考,要结合学科和作业目的,对作业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相应的流程。作业可视化设计流程,包括确定作业目标、内容、形式、难度、时间等进行整体规划(见图5-1)。
以上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制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流程图的部分内容。这一流程图将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路可视化,对于教师的作业设计起到了思路的引领,也促成了接下来的具体操作。
2.进行属性分析
作业设计中要有对关键因素的系统思考,作业设计后要进行反思调节。具体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即通过作业设计前的“设计流程图”、作业设计中的“属性分析表”和作业设计后的“反思评价表”来共同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为此,在明确流程的前提下,接下来要对作业各个关键要素的属性有清晰的判断。
第一步:设计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的属性可以依据目标内容、对应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可以依据前面的流程,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
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解决文言诗文阅读中的语言障碍。(落实七年级作业目标0-2-2)(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表现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感受铺垫的艺术效果。(落实七年级作业目标0-1-6)(作用)
3.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落实七年级作业目标0-1-9)(关系)
第二步:分析并记录每项作业的属性。
这一步骤就本质而言,就是思考每项作业反映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可以在作业设计完成后进行。它可以帮助教师梳理思路,引导教师关注作业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要素,避免作业过难或过易、过多或过少(见表5-1)。
这样的属性分析,可以使教师理清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经历怎样的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需要借助怎样的工具,以帮助教师清晰思考作业设计流程中的关键问题,促使教师边思考边调整。
3.实施反思评价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要对作业设计进行反思评价。这种反思评价,是从科学性、结构性、分层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对作业进行整体思考,从而针对作业设计前和设计中思考的不足加以弥补(见表5-2)。
上述案例就是对作业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从中可以看到主要针对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的整体结构进行的综合分析与反思。那么具体来说,作业设计后的反思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从作业的目标入手,反思其是否体现了育人的价值,是否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即是否围绕课程目标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否与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 养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兼顾了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是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入手,反思内容设计是否科学,素材的选择是否体现思想性,表述语言是否科学准确、答案是否无错误,是否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等;反思作业是否体现了多样性,是否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是否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等等。
三从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入手,反思作业的难度是否适当,是否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不同难度的作业题的题量分配是否合理;反思作业的完成时间是否过长,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是从作业是否赋予学生自主权入手,反思作业是否给了学生选择权,不同的学生是否可以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难度较大的作业是否能找到支架,等等。
总之,基于重构作业的可视化策略,上述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此才能保障作业的质量,促成高质量作业的设计完成。
三、作业可视化的方法
可视化作业以其直观的优势,以练为载体,以导为路径,以学为落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彰显了学科课程的实践运用,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教学中设计可视化作业,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梳理概括让作业可视
所谓梳理概括,是指作业中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像或图表,用形象的直观性,以图提示内容,以梳理概括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理清核心知识内容。这种可视化作业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鱼骨图、阶梯式、糖葫芦式等。形式、内容上相对活泼、新颖,作业极其有趣。
这是一位老师在《开国大典》一课后用梳理概括的方式设计的作业(见图5-2)。
作业采用阶段式展现,根据时间点,设计了时间轴,用箭头方向和位置为学生寻找到每个时间段的内容,使课文的表达顺序非常清晰,对典礼的内容进行了细化,降低了学生的概括难度,形象直观,便于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
2.评价探究促进作业可视
要让作业可视化,还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一些带有思辨性质的问题设计可视化作业,让学生借助于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作业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比如理由圈、心理曲线图、维恩图、T型图等(见图5-3)。
这是一位科学老师设计的维恩图作业。学生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而理解教学的重点,即植物生长的重要的条件和植物的生长特征。
四、可视化作业的范例与分析
明确可视化作业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与借鉴优秀教师的可视化作业设计,对于提升教师设计出可视化作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1.语文可视化作业
语文学科的可视化作业,可以用于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设计可视化作业前,教师要注意认真研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立足点,基于编者意图、文体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追寻有效的策略,使作业可视化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图5-4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白鹅》和《白公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两位作家笔下白鹅的不同特点、习得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而设计的作业。
这一可视化作业通过维恩图的填写比较两篇课文在行文结构上、描写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家写动物的手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作业成为一次个性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数学可视化作业
指向建模素养的数学可视化作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快速地建模解模,解决问题。这样的可视化作业一方面利于学生和教师关注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利于教师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图5-5是某数学教师在完成《比和比例》的教学后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单元核心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个开发思维、启迪心智的有效工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复习阶段,利用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自我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等。思维导图和数学复习相结合,适用于单元知识总结和复习,从而使单元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英语可视化作业
所谓可视化 ,并不是单指能够用眼睛看得见,而是更加强调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是能够真正看到就能做的意思。英语作业设计可视化,是将学生的内部思维逐步外显化的过程,这样的作业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
图5-6是一位老师在教学完小学英语“What does he do?”的内容,设计了用手抄报决结单元内容的作业后,学生完成的作业。这种手抄报形式的作业,不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也体现了可视化的特点。
手抄报结合绘画、书法和设计排版,紧密结合单元主题,图文并茂,将作业内容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深度学习与作业重构》(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杭州市钱塘区文清小学郭湘辉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