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吴欣歆)
2023/2/17 10:51:07 阅读:176 发布者:
吴欣歆教授的讲座从2022课标中学习任务群说起,由整本书阅读的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展开。
一本书从被选择开始,到班级共读结束,作为共读的引导者需要思考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教师自读书籍、解读文本、确立书籍的教学价值。结合自己过往设计整本书阅读,都是凭着感觉在做,至于这感觉是什么,是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还是阅读能力培养?这本书的共读设计和那本书的共读设计应该有着怎样的不同,自己也是不清楚的。从未去考量过一本作为共读书的教学价值。当然,之前对于怎么考量教学价值也是不清楚的。
听了吴教授的讲解,明晰了一本书教学价值的考量维度: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精神成长。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完成这四个方面,根据书的不同,其教学价值最大化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共读指导。在这个讲座中,吴欣歆教授提出了“阅读全过程指导”的理念。最先接触“全过程指导”这个名词是何捷老师提出“作文全过程指导”。在整本书阅读越发被提到重要位置的今天,“阅读全过程指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过程指导包含选书、预读、通读、研读、展示五个环节,其中展示是在前四个环节中都需要呈现。选书和预读环节是一个激趣、造势、了解的过程。选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审美;预读是帮助形成判断,做一个有责任心的阅读者。学校里的儿童往往选书的空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就需要我们看似不经意,实际很刻意地营造起阅读选择的氛围,促进学生审美、阅读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看见共读过程,大部分老师都会采用做任务的方法。我也曾多次使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做着做着感觉很累,学生甚至觉得这是增加了练习题。
吴教授则根据班级或者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差到好设计三种类型的任务:一是贯通性阅读。通过简单的信息提取、线索梳理,引导学生看完整本书。二是阶段性任务。读完一个部分,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三是,自订阅读计划的阅读。
之前,我采用的都是第二种方法,每天看多少页,看完之后完成一两个小任务。听了讲座后回看自己,我使用过程中觉得累的原因在于,我只是按照页码设置任务,并没有根据书籍本身教学价值取向、书籍内容特点设置任务。一本书感觉就被固定进某个框框,真正吸引学生的,真正激起兴趣的,真正引发读者思考的东西就受到了限制。
研读这个环节,考验老师解读文本能力,对阅读能力培养层级把握能力。看到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一本书的共读价值实现最大化。
所以,吴教授说整本书阅读困境与突围就在于教师自己稳定持续的阅读状态,阅读选择有兴味,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那么,我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吗?
转自:“小赵作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