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改进研究

2023/2/10 8:46:06  阅读:147 发布者:

本文摘要

教师能否实现教学改进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关键。新课标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提供了支持。新课标背景下,要实现教师教学改进,必须尊重其渐进性,把握改进的节奏;重视其社会性,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关注其持续性,强调对教师已有经验的改造。具体而言,学校要科学规划,为教学改进构建良好的支持环境;教研组要聚焦新课标的核心主题,探索整合的教研方式;教师个人要积极反思,实现自适应的教学改进循环。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改进研究

2022421日,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本轮修订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为了更好应对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新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必然要求,对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课标作为国家纲领性的课程文件,只有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成为学生所体验的课程,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如何促进教师优化实践、改进教学,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是当前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改进的新要求

教学改进是教师通过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不同情境下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不同,具体的内容也不相同。相较于上一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进一步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为当前教师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提供了支持。

(一)素养为纲: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公布以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这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把“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各门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形成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出教学建议、建立教学评价标准。这对当前教师教学改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颁布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借用”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颁布之后,教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所教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以语文为例,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两者具有内在关联,但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表述更简洁、内容更聚焦,更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点。

另一方面,教师能真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切实优化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此前不少教师关注核心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仍停留于口号层面。然而,新课标从根本上解决了“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真正作为教师教学改进的目标与方向。以数学为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围绕这一内涵,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四基”“四能”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设计的内容和实施的活动要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所开展的评价要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这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改进的显著特点。

(二)内容与形式的匹配:教师教学改进的重点

2001年新课改以来,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但“虚假探究”“缺乏严谨性与学科典型性”成为突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更关注教学形式变化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调整,这极大地影响了新课改的成效。新课标强调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开展跨学科实践等,从根本上重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匹配,有利于教师教学改进达到预期效果。

其一,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结构。纵向上,新课标对课程进行了九年一贯设计,加强了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横向上,新课标强调既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通过大单元、大概念等设计,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还要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索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语文为例,语文课程标准用三个层次六个任务群统领所有内容,既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又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还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基于新课标进行系统化、综合性分析,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体系。

其二,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新课标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注重案例教学,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改进中,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科探究活动的参与,给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又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总体来说,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改进教学时,必须要将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持续调整相结合起来;不是关注某一节课的变化,而是关注特定课程在一个学段、甚至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是就学科教学科,而是以开放的态度了解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