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学设计:一种系统工程
2023/2/9 17:37:45 阅读:250 发布者:
一、“教学设计”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连贯的、可信赖的方式,旨在开发教育与研修课程之程序的一种系统。所谓“系统”是相互影响的要素的集合,作为解决教学问题、达成学习任务之研究的应用系统理论的尝试,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尔弗(L.C.Silver,1965)。形形色色的早期模型几乎全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可以说,行为主义是ID的一项基本原则,而“系统论”则是ID的另一项基本原则。“系统”的概念是以系统性、整体性、应答性、相依性、再现性、动态性、控制性、递增性、创造性为其特征的。所谓“系统性”纯粹意味着作为过程得以推进的方法,适于导入规则与步骤。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过程可以不作反思、盲目地追寻一连串的步骤。所谓“整体性”是指重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该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旦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受到刺激,其系统内的其他要素也将作出反应。所谓“应答性”,在ID的境脉中意味着,无论设定怎样的目标都能响应、并指向该目标。所谓“相依性”意味着,系统内的所有要素同该系统内的其他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就是说,所有要素都是旨在达成目的而相互依存的。所谓“再现性”表示,为防止系统整体的失败,使步骤与过程得以重复和再现。所谓“动态性”意味着,不断地观察环境,使其能够适应条件变化的系统。所谓“控制性”是指,出于操纵、支配、引导之目的,要素之间得以有效地沟通。所谓“递增性”意味着,所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达成效果,比之每一个要素的单独达成效果更佳。亦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ID中的所谓“创造性”表明,所生成的教学设计有限拓展的独创观念,能够驱动特殊的才能与想象力。 这样,借助上述九个特征来应对教育状况的复杂性的系统研究,便有了可能。就是说,能够形塑系统本身的复杂构成要素与系统内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成不同的系统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反应,为应对不同的学习成果,往往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应用系统的概念,即“系统论”。如此一来"系统论"便成为开发各式各样的ID模型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
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是“学习目标”,第二要素是“评价”。在ID中,“评价”与“目标”是表里一体的。不是在教学实施之后再考虑评价的方法,而是在揭示目标的同时,探讨评价阶段的步骤。第三要素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一致性,谓之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学专家马杰(R.Mager)就提出了“三问”,旨在阐明目标的重要性:一问“去哪里”,二问“怎么样”,三问“怎么去”。具体地说,第一问是教学的指向——“学习目标是什么”,亦即明确学习目标。第二问是明确旨在确认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怎样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了”。第三问是选择同目标匹配的教学方法——“怎样进行教学以便达成学习目标”。马杰的这“三问”揭示出在“现状(问题状态)一目标(理想状态)”这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强调了必须明确学习目标、评价方法与教学方法,保持三者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是一切教学所必需的,尤其是在让学习者自律性地展开学习的场合。因为教师在这种场合不可能临机应变地处置,预先规定学习者指向什么、怎样学习、怎样才算合格。
三、教学设计的模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众多ID模型的提案。堪称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传统ID模型,当数布兰奇(R.M.Branch,1996)提出的基于系统研究的ID模型;迪克和凯利(W.Dick,L. Carey,2005)旨在有效地表达ID所实施的复杂过程而提出的ID模型,等等。今日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ADDIE模型,脱胎于系统化产品开发的概念,它是作为表达ID的系统化研究本身的一种口语化的专业术语来使用的。尽管这种表达范式并不精致,却被视为呈现种种表达模型中基本结构的一种范式。这个模型由“分析”(Analysis)、“设计” (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组成。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下面,以课时教案(学案)的设计为例做一些说明。
分析。设想教学,即明确学习者的特性与既有知识,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好的教学条件使学习者获得需要的教学,亦即告诉学习者怎样达成学习目标。适切地、明确地规定教学的目标并不那么简单,需要因应儿童的实态,适当地调整目标的水准,进行单元设计,再规定每一节课的目标。目标一旦明确了,就可以明确该节课实施状态的评价标准。就是说,在设想教学的最初阶段,分析是规定学习目标方向的起点。
设计。设定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的设计图纸。以什么为题材、以怎样的儿童为对象,进行怎样的教学——其编写的前提是,别的教师阅读之后能够明白课是怎么上的,其书写格式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见下表)。
开发。这是基于教案、付诸实施的教学准备部分。在这里,探讨教学的具体流程,亦即单元计划、教学流程,着手教材与学习环境的准备。在表1-2的教案项目案例中,D—F是探讨具体的进入教学流程的步骤。教科书一般是由若干知识单元构成的。在教学指导书中提示了教师在教授教科书的一个单元之际,该用多少时间、在怎样的时间段、如何组织教学的具体示例。
实施。教师基于教案、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活动,但在实施教学之际或许会比原先的设想花更长的时间;学生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反应,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师不可能照本宣科地进行,需要因应现实的教学状况,随机应变,即时调适。
评价。确认目标达成,教学实施之后就是“评价”,亦即反馈。在教学实施之后需要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问题,探求其中的“为什么”。即便这次成功,也未必意味着下一次必定成功。明确评价标准与方式,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设计中的“设计”并不止于单纯的教材与教学方法的部分,也不局限于课时教案(学案)的设计,而是指统整所有教学构成要素的一个系统。就是说,存在不同层次的设计,不仅是课时教案(学案)的设计,还包括单元教学、学科教学设计、跨学科教学的设计,等等,其构成要素的设计范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揭示其间体现新的教学方法的活动设计及其机制(为什么、怎样的设计是有效的),单一的“设计—实践—评价”的周期是不充分的,为此就得有探究的循环。亦即联系既有的理论,确定体现新的活动之中的“问题”的焦点,“设计”求得问题解决的活动,在“现场的境脉”中展开实践,收集数据、分析能够揭示解决问题与不能解决问题的部分的原因与症结,形成一个周期。在下一个周期中,根据前次的分析结果,联系既有的理论,决定新的问题焦点,修正早期的设计,收集重新在现场的境脉中产生的数据,阐明是否解决了问题,进一步揭示问题。周而复始地实施这种周期,渐次揭示新的活动构成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过程。
钟启泉,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丰厚,近两年的代表作:《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等。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