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素养本位的教学设计(2):“项目学习”(PBL)的设计
2023/2/9 17:35:50 阅读:15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牧笛 ,作者钟启泉
一、什么是“项目学习”(PBL)的设计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转向革新的“学生中心”的教学。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借助同伙伴的协同活动,不仅习得深度的知识,同时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可信赖的信息分析,以及创造性问题的解决,等等。培育新时代需要的“核心素养”,“项目学习”设计的关键在于,设定对学生而言特定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当项目完成之际,学生能够“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因此,整个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下七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PBL设计的七个要素
1.挑战性问题与质疑——难易度适中的问题,既不过难也不过易,有助于促进思考力的提高。无限制的质问与非结构化的问题,有助于引出丰富的“正确”答案与解决策略。
2.持续性探究——从项目的立项阶段到最终的考核阶段,学生拥有旨在建构具有自身意义的深度探究的心智准备。就是说,为了求得答案,就得进行质问、计划并实施调查,探究引出答案的线索。
3.真实性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选择——在整个项目实施中,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或维护自己的立场,作出决策。比如,教师可采用“SING过程”,让学生聚焦如下四个问题做出回答:(1)你的“强项”(Strength)是什么?(2)你的“兴趣”(Interests)是什么?(3)你的"需求"(Needs)是什么?(4)你的"目标"(Goals)是什么?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发挥作用。
5.反思——通过反思,促进学生思考自身的学习。反思有助于学生思考面临的障碍、需要克服的课题,以及完成作品的品质。
6.讨论与矫正——在最终的成果完成之前,学生反复地展开讨论与矫正的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深度学习)。通过基于教师、班级同学、外来专家等多渠道信息源的形成性评价(反馈),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可行的信息、重新检讨自己的作品。
7.发表成果——学生最终完成的成果(或者解决策略与议论),作为项目学习的“集大成”向外公布,让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公众分享。倘若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也会影响现实世界”,就会提升自身创造成果的积极性。作为分享成果的方法,可以考虑采取出版、公开发表会、表演等形式。可以说,这些都是超越课堂的边界、分享知性的方略。
PBL设计的注意点
在PBL的教学中必须改变的思维方式是,需要有意识地思考“何时评价、为什么评价、怎样进行评价”。PBL的评价应当是平衡各种视点的评价——包括个人评价与团队的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习内容的习得度与项目获得成果的技能的评价。学生自身积极地参与评价的过程,积累经验,就能多侧面地把握学习的状态。PBL的评价通过如下的方法——保持评价标准的透明性;强调形成性评价;求得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平衡:鼓励来自多种信息源的反馈——可以缜密地确认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是通过挑战“项目学习”的课题而成长的。其中强调的“个人习得度”的评价标准,亦可置换成如下的话语来表述:
我,能够阐述正确的主张;
我,能够区分所持主张与对立主张之间的差异;
我,能够公平地申述主张与反驳;
我,能够剖析自己的主张与反驳的长处及局限;
我,能够运用自己的话语与对话,辨析主张与反驳之间的关系;
我,能够预测听众的知识水准与兴趣所在;
我,能够按照所提示的信息,提供结论。
一言以蔽之,“从做中学”——-这就是“项目学习”的一切。革新的教师认识到,“项目学习”并非高深莫测。只要拥有成长的心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经验,就一定能够驾驭PBL。96编辑
转自:“上海中小学博雅教育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