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截止目前,《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已有11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日,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优秀文章,以飨读者。也欢迎更多读者,依据刊物征稿启事,撰写稿件。
金玉、谢攀老师的这篇文章首发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11期。
《小学教学设计》202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金 玉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常州市中小学教学“金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参编著作8部,出版个人专著《在享受中教语文》,《小学教学设计》封面人物,为青年教师开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近百次,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课堂展示、送课送教、专题培训等活动。
谢 攀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金玉名师工作室成员,常州市骨干教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主持人。所撰写的论文先后发表于《语文建设》《教育测量与评价》《江苏教育》等省级以及核心期刊上,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学斌认为:从认知角度来说,儿童幽默是指儿童在特定思维方式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游戏性和幻想特征的行为或语言不协调的组合;从审美角度来说,儿童幽默指儿童文学文本中所着力表现的种种不协调的引人发笑的行为方式、意向组合或游戏场景。由此可见,儿童幽默既有儿童本身体现出来的幽默,也有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幽默。
一、紧扣儿童幽默,依据失谐表征进行文本解读
康德认为,失谐是幽默感的核心。失谐,指的是规则性或习惯性的预期突然被打破而引发的失谐状态,能够让人从持续的理性活动中得到解脱松弛,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儿童幽默表现的失谐性特征主要有:直观感知的不谐调、违反现实世界的不谐调以及不符合自身的经验或预期。《童年的发现》是俄国文学家费奥多罗夫的一篇让人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浅的叙事散文,文中既有儿童言行心理失谐造成的幽默,又有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隐藏的幽默,是一篇兼具认知与审美幽默的文章。
(一)儿童言行心理失谐造成的幽默
1.直观感知的不谐调。
(1)抓鱼研究
为了弄清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居然从河里抓了一条鱼,翻来覆去地研究,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人的某些特征。人与鱼之间天差地别,作者行为举止的夸张和反常造成的失谐让人忍俊不禁。
(2)笑塌房顶
当老师将“我”从教室赶出去的时候,“我”自我安慰,幸亏老师没有容“我”解释,否则同学们听说“我”的发现后会“笑塌房顶”。房顶怎么会被笑塌呢?作者用这种直观感知上的失谐,表达了对被赶出教室这件事的轻松、幽默的态度。
2.违反现实世界的不谐调
(1)“我”追问梦中飞行的解释
梦是一种奇异复杂的现象,科学界至今对梦的成因仍无统一定论,文中的老师自然也无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梦中飞行的科学原理。当“我们”严肃认真地向老师询问梦中飞行的原因时,老师明明不知却顺着“我们”的思路进行“胡诌”,而“我们”并没有看破反而不停地追问。这种“被骗”还拼命追问的失谐相当有趣。
(2)“我”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
“我”在绞尽脑汁之后所推论出的细胞变成小鱼,小鱼变成青蛙……最后变成人的重大发现,并不符合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但基于九岁儿童的年龄认知,觉得自己的推论既符合老师所说的生命进化过程,也刚好满足九个月的孕育期,所以为自己有这样“独立思考”的“重大发现”而感到格外高兴。不合常理的推论却让作者自我陶醉,这样的失谐中有一种荒诞的搞笑。
3.不符合自身的经验或预期
(1)课堂上情不自禁发笑
老师在一本正经地讲课的时候,“我”却因为想起自己的发现而情不自禁地发笑。“我”在课堂上的意外举动,打破了专心听讲的预期,这种行为上的失谐自然产生“笑果”。
(2)被惩罚后的自我安慰
一般学生被老师赶出教室后,会觉得丢脸,感到难过、备受屈辱等,但“我”在被罚后,不仅“不知羞耻”,还沉浸在自我安慰之中,打破了读者的经验或预期。“我”与他人行为上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失谐让人受到情感体验的冲击,感到幽默有趣。
(二)文本语言表达隐藏的幽默
1.内心独白里的反转
文中“我”的内心独白有三次,作者在表达时先极力渲染,然后在结尾出现反转,制造幽默效果。第一次是“我”沉迷于梦中飞行,以为只有自己具有这样的天赋,结果发现小伙伴们都会在梦中飞腾,这是出乎意料的反转;第二次是“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我”的推测,本以为有着惊天大发现,结果最终的发现却是如此简单明了且不合常理,这是极尽铺设后的反转;第三处是“我”将老师气得脸色苍白,被赶出教室后,不仅不觉得难堪,还巧用类比自我解嘲,这是化耻为荣的反转。
2.对话场景里的对比
文章前后出现了两处师生对话:第一处中“我们”严肃认真地询问与老师故意“胡诌”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二处中老师一本正经地讲课与“我”情不自禁地发笑、老师被气得脸苍白而“我”却在自我安慰中消解困窘与羞愧,师生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让对话场景自带喜感。
3.篇章结构里的悬念
本文开篇的“起”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直接告诉读者童年的发现;随后的“承”通过“梦中飞行”“求教老师”“不停思考”“想出眉目”四个不断延伸的情节,写出了“我”的探究过程;接下来的“转”写了自己在课堂上想起“发现”笑出声而被老师惩罚的事;最后的“合”峰回路转,用一语双关的“冷幽默”化解自己被嘲笑的困窘场面,让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又趣味横生。独特的“起承转合”的章法,在叙事中不断地营造出意外的不和谐感和惊喜感,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一旦进入则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二、基于长程体系,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价值挖掘
李学斌在《呼唤儿童文学的幽默精神》一文中写道:“儿童文学幽默性的价值就在于以文学审美手段,张扬一种昂扬、乐观、宽容、豁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态度,从而培育起一种以健全品格、丰富情感、丰沛想象为内核的童年精神结构……让教育化影无形、润物无声,发挥出最大效能。”可见,幽默的文学作品有其丰富的育人价值。
(一)在能力序列中定位幽默单元的育人价值
统编教材围绕“感受、体会文本语言”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中年级从“新鲜感”“生动”到“准确”的变化,是语言表达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高年级“风趣的语言”则更强调表达的个性、作家的风格,语言的品质和思维的含量。统编教材在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从准确生动向高品质语言递进的趋势。统编教材五下第八单元以“幽默和风趣”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杨氏之子》写了儿童应答的机智,是生活中的言语智慧;《手指》主要通过拟人的手法制造幽默的语言表达效果,是表达上的言语智慧;《童年的发现》中既有儿童言行心理透射的幽默,又有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体现出来的幽默,能给学生以多重滋养。可见,此单元旨在以幽默为切入点,撬动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让学生的言语表达从准确生动向高品质语言有序递进。
(二)在核心素养下厘清儿童幽默的独特价值
幽默是一个人开朗、自信和智慧的表现。幽默中的言语智慧是“人在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的个性与艺术,言语思维能力和机智,言语背后所隐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文底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紧扣核心素养与“言语智慧”的内涵特征,可以发现《童年的发现》一文中所包含的“儿童幽默”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尤其是儿童言语智慧上的独特育人价值。
1.促进言语表达的个性与风格形成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言语表达的幽默是一个人思想、智慧、学识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上的综合展示。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幽默的效果,除了内容之外,还需要运用文学上的修辞手法,如谐音、比拟、反语、双关、夸张等增加幽默的效果,使语言的表达更自然流畅。本文独有的“起承转合”的文本结构,反转、对比、夸张、设置悬念等多样的表达方式,都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运用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风格。
2.丰富言语表达的经验与审美体验
幽默是一种言语的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现代汉语词典》对幽默的定义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现实生活中儿童的世界里充斥着如抖音短视频、劣质漫画、畅销小说等刻意营造的通俗、直观、肤浅、搞笑、无厘头等快餐式的“伪幽默”。这些幽默或许“有趣或可笑”,但往往缺乏“意味深长”。本文不刻意幽默,却使孩子和大人都读得津津有味且回味无穷。它语言叙述中的“谐趣”,儿童想象中的“奇趣”,推理过程中的“妙趣”,能丰富学生言语表达的经验,并给以健康、高雅、多样的审美体验。
3.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能力发展
幽默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多种思维形式,诸如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幽默感的培养,要求儿童以非常规思维的方式和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因此,可以通过锤炼促进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本文中面对他人可能的嘲笑以及被赶出教室后的难堪,作者通过逆向思维进行了机智地化解。梦中飞行是那样的美妙,让作者展开了有趣的想象,这想象的背后是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的支撑。在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作者从画地图中得到启发,既联系了“怀胎九月”的生活常识,还运用了之前老师教给他的有关生命进化的“知识”,最终有了“重大的发现”。尽管作者的发现与科学常识不符,但他大胆的联系与推想是思考问题的关键,也是其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这些言语中的思维能力和机智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4.提升儿童心理品质与文化品位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吾民》中说:“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的心态,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看人生的角度。”幽默的文学作品能向儿童传递一种“昂扬、乐观、宽容、豁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态度”,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作者在文章开头进行自夸之后,猜想会被人嘲笑。他不仅没有责怪别人,还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化解了自己被嘲笑的尴尬场面。面对被老师赶出教室的窘境时,他并没有产生持续消极的情绪,反而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将自己被惩罚这件丢脸的事与伟大的科学家被迫害相比,这样思考问题的好处就是能有效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这些言语背后所隐藏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在小学阶段打下幽默的精神底色,对学生未来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心态的塑造大有裨益。
不同民族的幽默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性,中西方幽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的滋养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特征。本文是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非常贴近儿童心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加深对中国幽默文化和外国幽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儿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感受多样文化的魅力中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提升文化品位。
三、突出言语实践,围绕幽默主题进行任务群设计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王宁教授说:“学习任务群并不都是多篇教学,而是根据任务来选择相应的资源……在目标明确、情境真实的前提下,资源选择得好,任务安排得好,阅读、写作自然会有深度。”基于此,紧扣学生言语实践的目的展开本课任务群教学尝试。
(一)任务群目标的厘定
1.默读课文,理清“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探究过程。
2.理解并感受文本中的儿童幽默,能围绕有趣的部分谈感受,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获得高级幽默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
3.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尴尬、交流“发现”,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
(二)任务群内容的设计
立足略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以“幽默达人”为学习大任务,设计“幽默图谱画一画”“幽默故事演一演”“幽默表达试一试”三个学习小任务,将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巧妙的分解和联结,让学生在娱乐性和教育性共存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每个小任务中都有两个活动,学生在第一个活动的尝试中明白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评价标准,为第二个活动的更好展示打下基础。
1.幽默图谱画一画
(1)绘制课文的结构图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叶圣陶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清作者的思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要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此任务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绘制思维导图并简单概述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倒叙结构和“我”经历的探究过程,直观感知文本篇章中独特的构思及由此产生的幽默感。在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内容是否完整准确、布局是否合理清晰两个方面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修改。
(2)分享课文里的“笑点”
幽默理解是影响幽默感知的必要条件,即个体只有经过理解后才能笑。找出文本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一幽默理解的任务分两步推进。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觉得有趣的部分,批注自己的感受。通过简单摘引关键词句将思维导图的内容补充完整,画出文本的幽默图谱。学生对照本课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见表1),
先自评再组评,最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导图进行全班展示。
第二步,在评价、指导完善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时先聚焦学生容易感受到的“我”违反常态、背离科学和我们自身经验或预期造成的幽默展开,找准文中的“笑点”畅谈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幽默带来情感上的愉悦感;接着引导学生交流文本表达的密码,在交流中相机提炼出“内心独白里的反转、对话场景里的对比、篇章结构里的悬念”三大制造幽默的言语表达技巧,并感知幽默里的思维方法。
2.幽默故事演一演
(1)独立表演“我”的言行
学生自主表演“我”思考人类起源,发现胚胎规律的古怪行为和内心独白,感受“我”的反常行为、离奇想法中蕴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演绎透着稚气的独属于童年的幽默。学生在独立表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将内容绘声绘色地演出来。
(2)合作表演师生对话
小组合作表演 “我”求教老师梦中飞行原因和听课发笑被罚的两段师生对话,还原当时的场景,结合“幽默表演家”的评比,明白恰当的肢体、声音、表情会使语言幽默更加生动形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为口语交际“讲笑话”做好铺垫。小组展示时,其他学生可以对照“幽默故事演一演”的评价标准(见表1)进行等级评定。
3.幽默表达试一试
(1)创设情境化解困境
出示生活中一些尴尬的场景,如有人当众骂你傻瓜、外出就餐时不小心被别人泼了一脸水、老师叫错了你的名字等,请学生机智地化解。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或者通过自我安慰等方法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困境时,幽默感强的人能迅速转化观点;幽默的语言是个人智慧和积极人生观的体现。
(2)联系实际畅谈发现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趣的发现,试着选用设置悬念、制造反转、对比等方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课后将自身的经历写下来,注意使用一两处幽默与风趣的语言,在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中实现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完成小练笔后,师生可以对照“幽默表达试一试”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与修改提升(见表1)。
(三)任务群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紧扣教学目标进行任务群的设计后,再围绕学习内容从不同的维度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教师评、学生评、自评、组评等多元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内容图谱、故事表演以及运用幽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做到评价标准中的其中一点就可以得到三颗星,做到两点可以得到四颗星,三点都做到就可以得到五颗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