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心理:蹲下身来,悦纳儿童
很多时候,学生在一起聊天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但一到课堂上则沉默寡言,神色黯然。自然、灵动、唯美、纯真,这应该是儿童应有的“缪斯语言”。但是在儿童习作中却很少见到这样的语言。不是儿童没有这样的语言,而是教师在很多时候向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你写的习作是要给我看的,不可乱写。老师们以自己的成人经验来判断,有时在指导课上对自己不满意的答案直接否定,有时是通过把学生习作改得面目全非而让学生失去习作自信。所以学生很多自然灵动的语言,在反复考虑“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前提下就夭折了。
因此,要想让学生习作成为学生情感宣泄和与人交流的有效平台,教师必须要蹲下身来,真心悦纳儿童。走进儿童生活,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为儿童习作提供安全的习作环境,逐步培养儿童的习作自信心。
二、单元习作:提前知晓,课例学法
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一般是按照课本顺序一课一课执教,但这种教法的弊端就是,学生对后面所学内容心中没数,不知道下一步会干什么,所以在教学时会让学生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做足相应准备之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才会默契自然。所以对于单元习作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前预知,做足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一)提前预知,做足准备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告知了每个单元的训练主题和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让学生在单元习作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单元学习前告知习作内容和训练目标,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本组课文精选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课文,单元习作是介绍自己家乡的某一种风俗或者参加某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如果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来写,即便老师指导,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活动也无法直接写出来。所以在执教本组课文时,笔者进行了“单元学习早知道”活动。先组织学生阅读本单元导读文字,明确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然后让学生浏览整组课文,包括语文园地。这样在学习本组课文时,学生就会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解,准备第一手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写作就容易多了。交流时学生讲到了很多本地的风俗习惯,也谈到对这样的风俗习惯的看法。如儋州调声的起源、发展、适应人群,清明祭祖活动,放孔明灯等,都介绍的较为具体。
学生了解了习作目标后,老师还需要在教学单元课文时,不断询问学生的调查情况,随时就学生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指导,随时对学生的调查进行丰富完善。
(二)课例精选,扎实学法
统编本教材每组课文都是围绕着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的,都是很好的习作教学例文。该单元教材中的三篇课文选材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很适合对习作进行指导学习。教学课文时,可以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专项学习。如《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介绍春节丰富活动;《腊八粥》借助八儿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从侧面介绍地方美食;《藏戏》则从起源、表演特色以及发展来介绍地方风俗。在习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想从哪些方面介绍地方民俗活动,可以用哪些表达方式、结构方式。有学生在介绍《儋州调声》时采用了《藏戏》的构段方式;在介绍《清明拜祖公》时采用了《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式;在介绍《儋州特色美食》时借用了《腊八粥》的写法。
(三)细化指导,拓展思路
让习作能成为学生自由倾吐的平台,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管建刚老师认为,“一说真话,儿童就会写作文。”有老师可能就会说:“说真话就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事情是怎样的就怎么写。”可是,书面习作和口头表达是两回事,它是口头表达向言语表达转化的过程,而学生难就难在这个转化过程上。
放手学生个性表达,并不是不用指导,而是更应细化指导,帮学生关注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到事件细节中的情绪发展变化。如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帮学生找到情感抒发点:
①看到题目,你最想对谁说这句话?
②你为什么觉得“他”真好?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回顾课文《少年闰土》列举相关事例)
③这件事中哪个情节你最感动?你有怎样的情绪变化?(回顾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体悟表达真情的语言)
有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的大伯父离世时的场景:“看着黑白相间的遗相,想到大伯父生前对我们兄弟几个的疼爱,我鼻子一酸,喉头哽咽。再看看大表哥,他早已泪流满面。尽管我努力克制,但还是无济于事,我放声痛哭起来。”有了真切感受,学生当时的真实情感自然就表达出来了。
三、日常周记:改变看法,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对于习作的看法往往是“完成学习任务”,很少有学生把习作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心灵分享的一种形式。借助周记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习作的看法,享受到利用习作表达心灵和与人交流的畅意、快感。
有位学生在周记《老师生气了》中这样写道:
“因为上午我们不听讲把他惹生气了,所以他还是那样——板着面孔,把教科书往桌上一扔,就坐在了椅子上,静静地看着我们。原来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我们坐直,双手摆放整齐,就连以前像‘二愣子’的同学都变得规规矩矩。教室里只剩下老师风扇‘吱呀吱呀’的喘息声。”
这段话中小作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运用恰当,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放学铃声响了,可怕的事情又要发生了。我怕那只小狗还会在那里。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不回家会被妈妈骂,可是回家又怕小狗在那里玩或者走来走去的。算了,走吧!是它在前面吗?好像不是?有很多人看到我提心吊胆的样子,但他们不知道我怕小狗。他们要是能帮帮我该多好啊!”
这是一位学生写的在放学路上遇到狗的经历,害怕之情在心理描写中充分表达。
老师将这样的周记展示评讲,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习作就是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你可以尽情表达,真话真说,实话实说。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学生一旦能写真话,写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就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发了。
(作者单位:海南儋州市那大第十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